【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瘀生新。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偏方組成】炙黃芪10克,川桂枝6克,杭白芍10克,桔梗10克,濟銀花15克,連翹衣15克,紫地丁15克,蒲公英10克,黃連6克,槟榔6克,旋覆花(布包)10克,丹克10克,白芷10克,山歸10克,制乳、沒各6克,穿山甲6克,谷芽30克,生龍骨10克,甘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3個月為1個療程。亦可制丸服。
【病例驗證】俞某,男,43 歲,農民。上腹灼熱痛反復發作3年余,經X線及胃鏡檢查,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伴胃窦炎(淺表性),中西藥治療緩解後依然反復。近半月來,上腹痛甚,不能食,食則嘔吐,嗳氣泛酸水,口干不欲飲。脈細澀,苔薄白,舌質深紅,劍突下稍偏右有壓痛且明顯,大便成形,隱血試驗+,肝膽超聲無異常。從十二指腸潰瘍用藥,用此方治療,並囑進易於消化的食物。先後共服30劑,上腹痛及嘔吐、嗳氣均止,大便隱血試驗陰性。繼以上方制丸,每次5克或以丸化水,1日3次,連服 3個月以善後。1年後復查,十二指腸球部變形消失而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