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醫疑難病方藥手冊》 【配方】白芍30g,沙參18g,石斛18g,天花粉18g,玉竹18g,麥冬18g,大麻仁18g,佛手片18g,川楝子18g,烏梅12g,白豆蔻12g,甘草12g。 【制法】上藥打成粗末,用白酒1500ml浸泡2周後,去藥渣過濾即得。 【用法】口服。每次20ml,每日2~3次。 【功效】養胃陰,緩攣急,行氣
【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配方】玉竹30g,石斛36g,麥冬45g,山楂30g,蒲公英45g。 【制法】將上述藥物打碎成粗末,用紗布袋裝,扎口,用白酒1500ml浸泡封口,2周後開封,將藥袋取出壓搾取液,與藥酒混合即成。 【用法】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養陰清熱,健脾和胃。 【主治】萎縮性胃炎
【來源】中醫雜志 【配方】黃芪60g,肉桂20g,吳茱萸20g,枳殼20g,姜黃20g,川芎20g,紅花20g,桃仁20g,丹參60g,三稜20g,莪術20g,甘草12g。 【制法】上藥打碎成粗粒,用白酒1500ml浸泡2周,去藥渣過濾即成。 【用法】口服。每次20ml,每日2~3次。3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溫中補氣,化瘀止痛。
【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配方】黃芪30g,蒲公英20g,百合20g,烏藥10g,白芍20g,甘草10g,丹參20g,炒神曲10g,炒山楂10g,炒麥芽10g。 【制法】上述藥物用白酒1500ml浸泡2周後,去藥渣過濾即成。 【用法】口服。每次20ml,每日2~3次。 【功效】益氣活血,和胃解毒,緩急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
【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配方】黃芪90g,白芍90g,桂枝45g,炙甘草30g,生姜45g,大棗20枚,饴糖150g。 【制法】上藥用白酒1500ml浸泡30分鐘後,小火加溫約30分鐘,待冷卻後密封容器,14天後啟封,去藥渣過濾即得,加饴糖攪勻,裝瓶待用。 【用法】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 【功效】溫中補氣,和裡緩急。
【來源】經驗方 【配方】黨參50g,丹參50g,蒲公英80g。 【制法】上藥裝紗布袋,扎口,用黃酒1000ml浸泡30分鐘後,用小火加溫30分鐘,待涼後加入50度白酒500ml,密封容器,7天後取出藥袋,壓搾取汁,與藥酒合並,過濾裝瓶即成。 【用法】溫飲。每次20ml,每日2~3次。 【功效】益氣活血,清熱解毒。 【主治】慢性胃炎、
【來源】陝西中醫 【配方】枸杞子、山藥、大棗各200g,砂仁、麥芽、山楂各100g,肉豆蔻、小茴香、干姜、雞內金各50g,炒陳皮80g。 【制法】取40度白酒3000ml,將大棗去核,與上藥烘干,共研細末,放砂鍋內加酒熱浸30分鐘,溫度保持在65~70℃,待涼後過濾,殘渣加酒再浸20分鐘後過濾,合並濾液,加入蜂蜜100g,攪拌溶化,過濾裝瓶。
【來源】四川中醫 【配方】川烏、草烏、樟腦各30g,紅花20g,桂枝15g。 【制法】上藥共為粗末,裝入廣口瓶中,加入白酒,以淹沒藥物一指為度,1周後即可主治。 【用法】外用。先用手按摩患處皮膚,使之發熱,再蘸藥酒反復揉搓,每次5~10分鐘,每日2~3次。 【功效】溫經活血,祛寒止痛。 【主治】凍瘡紅腫,瘙癢未潰。 【宜忌】本品
【來源】中醫外治雜志 【配方】生當歸60g,紅花30g,花椒30g,肉桂60g,樟腦15g,細辛15g,干姜30g。 【制法】當歸、干姜、肉桂切薄片,細辛研細末,將諸藥裝入紗布口袋,扎口,置陶瓷用95%乙醇1000ml浸泡7天後備用。 【用法】外用。每E1用藥棉蘸藥酒在患處揉擦2~3次,每次揉擦10~20分鐘。凍瘡潰後揉擦患處上部及四周皮膚
【來源】長春中醫學院學報 【配方】草烏、川芎、紫草各30g。 【制法】將上述中藥用60%乙醇500ml浸泡20日後過濾。每100ml濾液加10ml甘油,攪拌均勻,裝入噴霧瓶內備用。 【用法】外用。將裝藥酒的噴霧瓶對瘡面進行噴霧,每日噴數次;或用藥用紗布浸藥液後外敷瘡面。 【功效】溫經活血,止痛消腫。 【主治】糖尿病足環疽症。 【
【來源】《治療與保健藥酒》 【配方】白花丹參25~50g。 【制法】將白花丹參曬干,切碎或制成粗末,用52度白酒500ml浸泡15日,制成5%~10%的藥酒,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20~30ml,每日3次。 【功效】化瘀通絡,止痛。 【主治】立栓閉塞性詠管炎,中醫辨證屬氣滯血瘀型。 【宜忌】組織壞死型屬濕熱型或熱毒型者不宜用
【來源】廣西衛生 【配方】走碼胎50g,重樓50g,當歸尾50g,桑寄生50g,威靈仙50g,牛膝25g,桂枝25g,紅花25g,桃仁25g,皂角刺25g,乳香15g,沒藥15g,黃芪25g,黨參25g。 【制法】上藥用桂林三花酒2500~3000ml浸泡3周後,即可飲用。 【用法】口服。每次20~100ml,每日4~6次,以不醉為度。7天
【來源】實用中醫藥雜志 【配方】黃連60g,生馬錢子120g。 【制法】黃連研成粗粒、生馬錢子打碎,用75%乙醇或50度以上白酒5000ml浸泡,1周後使用。 【用法】用適量黃馬酒浸濕紗布外敷在局部創面上(以一晝夜紗布轉干為度),每日換藥一次,必要時夜間可局部浸濕一次以鎮痛。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鎮痛。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來源】《本草匯言》 【配方】王不留行50g,蒲公英25g,瓜蒌仁25g,當歸尾15g。 【制法】王不留行用中火炒爆裂,瓜蒌仁打碎。將上述藥物置瓦罐中,倒入黃酒250ml,煎煮至100ml,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口服。上述為1日劑量,每次約30ml,早、中、晚3次溫服。 【功效】通乳散結。 【主治】乳癰初起,症見乳汁不通,乳房腫
【來源】《瘍醫大全》。 【配方】金銀花50g,甘草10g。 【制法】將上藥用水500ml,煎取半碗,再兌入白酒150ml,略煎,均分三份,備用。 【用法】口服。早、中、晚各服l份,症狀重者每天服2劑。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瘡腫、癰疽初起。 【附記】金銀花,對引起皮膚感染的常見病原菌一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具有較好
【來源】《瘍醫大全》 【配方】忍冬籐30g,蒲公英30g,制沒藥6g。制乳香6g,雄黃6g。 【制法】將上藥用瓷瓶盛裝,加白酒500ml,封固,在鍋中隔水煮1小時,再加白蜜120g、生蔥七根,再煮2~3分鐘,去藥渣待用。 【用法】口服。每次10~30ml,每日2次。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瘡瘍腫痛不止。 【宜忌】
【來源】四川中醫 【配方】大黃、栀子各30g,紅花10g。 【制法】大黃碎為豆粒大,栀子搗成粗末,加75%乙醇500ml浸泡1周(冬季2周)後,濾滓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用藥酒適量浸泡患指,或用藥酒清洗傷口,每日3~4次。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主治】甲溝炎末潰或己潰甲下有少量膿液者。
【來源】陝西中醫 【配方】斑蝥、紅娘、樟腦各6g,全蠍、蜈蚣各6條。 【制法】上述藥物混合後,用60%乙醇或白酒浸泡,以淹沒為量,2周後去渣取浸出液,密存備用。 【用法】外用。用小棉簽或毛筆浸蘸藥液塗擦於受損之皮膚,每日2~3次,用藥24小時後局部可出現水疱,未發疱者可繼續用藥。皮損范圍大或有多處皮損者,可分數次治療,每次塗擦面積不宜過大。
【來源】中西醫結合雜志 【配方】生麥芽40g。 【制法】生麥芽加入75%乙醇100ml,浸泡1周,取上清液,過濾,得橙黃色澄明液體備用。 【用法】外搽患處,每日2次,連用4周。 【功效】抑菌止癢。 【主治】股癬、手足癬、花斑癬。 【附記】大麥芽中分離出的大麥芽鹼類物質具有抗真菌作用,尤其對紅色毛癬菌抑制作用最為明顯。花斑癬,俗稱
【來源】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配方】苦參、地榆、胡黃連、地膚子各200g。 【制法】上藥用75%乙醇1000ml浸泡1周,紗布過濾,濾出液加75%乙醇至1000ml,即成。 【用法】外搽,每日3次,連用2周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主治】體癬、股癬、足癬、手癬。 【附記】體癬、股癬、足癬、手癬均為皮膚真菌感染,
【來源】安徽中醫臨床雜志 【配方】新鮮黃杜鵑花100g。 【制法】將新鮮黃杜鵑花搗爛,加水約150ml,煎15~20分鐘,然後加入白酒約300ml。 【用法】外用。將患足浸泡其中,每日2次,每次20分鐘,持續用藥7日,未愈者再行第2個療程。 【功效】除濕止癢。 【主治】足癬。 【宜忌】治療期內忌服辛辣、酒精飲料。孕婦幼兒慎用。
【來源】中華皮膚科雜志 【配方】丁香15g。 【制法】將丁香放玻璃瓶內,用70%乙醇100ml浸泡48小時後,去渣即得。 【用法】外用。外搽患處,1日3次。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體癬、手足癬。 【附記】丁香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之花蕾,含有揮發油、丁香酚等,丁香的醇浸出液對許蘭黃癬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均呈明顯的抑
【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配方】土槿皮100g。 【制法】將土槿皮研成粉末狀,用苯滲漉後濃縮,再用乙醚和5%碳酸氫鈉抽取,加鹽酸中和及石油醚結晶,去醚後即為土槿皮結晶。配制成20%的土槿皮酊劑,即成。 【用法】外用。每日塗搽2次。 【功效】殺蟲止癢。 【主治】手足癬、體癬、甲癬。 【附記】如掌跖角化層厚,可在其中加3%柳酸
【來源】民間驗方 【配方】土槿皮25g,蛇床子12. 5g,大楓子仁12.5g,花椒12.5g,百部12.5g,防風5g,當歸10g,蟬蛻7.5g,風仙透骨草12.5g,側柏葉10g,吳茱萸5g,斑蝥3g。 【制法】上方斑蝥研成細末,其他藥研成粗粉,相互混合,用乙醇與冰醋酸按3:1混合後作溶劑,將上藥粉末在其中浸漬48小時,緩慢滲漉,共收集20
【來源】民間方 【配方】白胡椒10g。 【制法】白胡椒粉碎,用90ml白酒浸泡7天,過濾去渣,取液裝瓶備用。 【用法】外用。用棉簽蘸藥液塗於凍瘡處,每日3次,每次反復塗搽。 【功效】溫陽祛寒。 【主治】凍瘡。 【附記】凍瘡己潰處不宜用。
【來源】浙江中醫雜志 【配方】炮附子10g。 【制法】將附子粉碎成粗末,置容器中,倒入50ml白酒浸泡30分鐘,用文火煎沸3mln,即成。 【用法】外用。趁熱用棉球蘸藥酒塗於凍瘡患處,每晚臨睡前反復塗搽5次。 【功效】溫陽祛寒。 【主治】凍瘡。 【附記】凍瘡已潰處不宜用。
【來源】《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配方】炮附子12g,干姜18g,肉桂9g,紅花18g,徐長卿15g。 【制法】上藥粉碎,入容器內,用白酒500ml浸泡l周後即可主治。 【用法】口服。每次8ml,每日2~4次,溫飲。 【功效】溫陽散寒,通脈止痛。 【主治】凍瘡,也可用於預防。 【附記】炮附子、肉桂、干姜溫裡祛寒:紅花活血化瘀:徐
【來源】新中醫 【配方】肉桂、當歸、桂枝各12g,小茴香、大茴香、白芷、防風各10g,川芎、丁香、獨活、羌活、荊芥各8g,紅花、樟腦各5g。 【制法】上藥共研末,用400ml白酒密封浸泡3天,即可匣用: 【用法】外用:用時搖勻藥液,用棉簽蘸藥液搽於凍瘡處,輕輕反復揉擦,每日3~4次。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通絡,除濕止痛癢。 【主治
【來源】經驗方 【配方】樟腦10g,川椒50g,干辣椒3g。 【制法】先將川椒、干辣椒用涼水洗淨,干辣椒切碎,置容器中,用95%乙醇100ml浸泡,每天經常搖動容器,7天後過濾去藥滓,再加樟腦、甘油,攪拌均勻即成。 【用法】外用。先用溫熱水浸泡患處片刻,擦干皮膚,再用藥棉蘸藥酒塗擦患處,塗擦面積應超過患處范圍,每日5~7次。 【功效】溫
【來源】山東民間方。 【配方】櫻桃(八成熟)適量。 【制法】將櫻桃洗淨瀝干,裝入瓷壇內,然後倒入75%乙醇,以浸沒櫻桃為度,加蓋密封,埋入背陰處土中,待冬季取出主治。 【用法】外用。輕度凍瘡可用藥酒局部塗擦,每日數次;重度凍瘡(有潰瘍面或壞死組織)可取數個浸泡的櫻桃剖開去核,將果肉置研缽中搗成泥。敷貼患處創面,外用消毒紗布包扎,每日換藥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