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一】
【配方】天冬、麥冬、熟地黃、生地黃、懷山藥、蓮子肉、紅棗各等份。每210克藥材用黃酒2500毫升。
【制法】將前七味搗碎,混勻,置容器中,加入黃酒,密封,隔水加熱後,靜置數日,即可飲用。
【功效】養陰生津,補腎健脾。
【主治】陰虛津虧並兼有脾弱所致的腰酸、須發早白、神志不寧、食少等症。有利於延緩因陰虛津少所致的“早衰、未老先衰”現象。
【用法】口服。不拘時,適量服用。藥渣可制成丸劑服用,每丸重6克,每次2丸,日服2次。
【附記】引自《萬氏家傳養生四要》。
【配方二】
【來源】《萬氏家傳養生四要》
【配方】生地黃20克,熟地黃20克,山藥20克,天冬20克,麥冬20克,蓮子肉20克,大棗20克。
【制法】大棗剖開去核,其他諸藥切細,紗布袋盛裝,扎口,置干淨壇中,加入白酒1500毫升浸泡。容器加蓋,置文火上煮沸15分鐘,離火待冷卻後,密封容器。5日後啟封。將藥渣取出搾汁,壓搾液與藥酒合並,裝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日1次,每次20毫升。
【功效】補腎益精,健脾固腎。
【主治】用於陰精虧少,須發早白;頭暈目眩,精神不振;脾胃虛弱,食欲不旺。
【附記】中醫養生學頗為推崇調補脾腎二髒,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藏精,為髒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應惜精、固精、填精;脾主運化,一切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都要依靠脾胃功能的正常發揮才能完成,而人體賴以生存的氣血主要依靠營養物質經消化吸收後轉化而成,所以脾胃又稱為“氣血生化之源”。基於這一點,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對脾胃的補益和調養。本方中生地黃、熟地黃、天冬補腎填精;山藥、蓮子肉、大棗健脾補氣,蓮子肉尚能固腎斂精;麥冬養陰生津。全方從調補脾腎人手,頗得中醫養生之要領。
【配方三】
【來源】《萬氏家傳養生四要》
【配方】熟地黃30克,生地黃30克,山藥30克,蓮子肉30克。天冬30克,麥冬30克,大棗30克。
【制法】將大棗去核,同其他藥共加工成粗粒狀,用紗布袋盛,扎口,放淨壇中,將白酒1000毫升倒入,加蓋,置文火煮數百沸,離火待冷卻後,密封,置陰涼處。20日後開封,去藥袋,裝入淨瓶中,即得。
【用法】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2次。
【功效】補腎養陰,健補脾胃。
【主治】用於腰酸,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須發早白等。
【附記】本酒名從《詩經》“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而來,意思是飲此酒有延年益壽之功。本藥酒也可用民間自釀之米酒來制作,服用劑量可適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