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苦參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其藥材味極苦,入藥有補性。如朱震亨謂其能“峻補陰氣”,李時珍謂其能“補腎”,故名苦參。
【藥材歷史考證】苦參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雲:“今出近道,處處有。葉極似槐樹,故有槐名。花黃,子作莢,根味至苦。”《本草圖經》曰:“今近道處處皆有之。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三五莖並生,苗高三二尺已來。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故有水槐名。春生冬凋,其花黃白,七月結實,如小豆子。”並附有“秦州苦參”圖。李時珍曰:“七八月結角如蘿卜子,角內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堅。”並附有“苦參”圖。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苦參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落葉亞灌木,高0.5~2m。根圓柱形,外皮黃色。幼枝被黃色細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12~25cm,葉軸具細毛;托葉線形,長5~8mm;小葉11~25,有短柄;小葉片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稀橢圓形,長2~4.5cm,寬0.8~2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疏被柔毛。總狀花序頂生,長10~20cm,被短柔毛;小苞片線形,長約1mm;花萼鐘形,被疏短柔毛或無毛,長5~8mm,先端5裂;花冠蝶形,淡黃白色,旗瓣匙形,較其他花瓣稍長,翼瓣無耳,先端近圓形,龍骨瓣離生;雄蕊10,離生,僅基部聯合;子房被毛,有短柄,花柱細長。莢果線形,長5~12cm,先端具長喙,在種子之間稍缢縮,略呈念珠狀,成熟後不開裂。種子1~5粒,近球形,棕黃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30cm,直徑1~6.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光滑。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3~6mm;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可見同心性環紋。氣微,味極苦。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特征:淡黃色。①纖維眾多,成束,非木化,平直或稍彎曲,直徑11~27um,纖維周圍的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②導管主為具緣紋孔導管.淡黃色或黃色,直徑27~126um,具緣紋孔橢圓形,排列緊密,有的數個紋孔口連成線狀。③木栓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多層重疊,平周壁表面有不規則細裂紋。④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長方形,有的垂周壁呈不均勻連珠狀,胞腔內含細小草酸鈣針晶,長達11um。此外,有眾多澱粉粒及少數石細胞。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滴,栓皮即呈橙紅色,漸變為血紅色,久置不消失。木質部不呈現顏色反應。
2.取本品粗粉1g,加含0.5%鹽酸乙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加氨試液呈中性,蒸干,殘渣加1%鹽酸溶液10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分置三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鉀試液,生成紅棕色沉澱;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生成黃白色沉澱;另一管中加碘化鉀碘試液,生成棕褐色沉澱。
3.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1ml,置試管中,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加熱,顯紅色。另取濾液5弘I,點於濾紙上,噴以5%三氯化鋁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顯黃綠色芘光。
【生境分布】生於山地、平原、沙質地或紅壤地等處。除新疆、青海外,全國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淨,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對未切片者除去殘留根頭,大小分開,洗淨,浸泡至約六成透時,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苦,寒。歸心經、肝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內服:4.5~9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