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白鮮皮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芸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鮮,有羊膻之義。本植物的根呈白色,具有羊膻氣,故名白膻,又名白鮮。其根皮入藥,名白鮮皮。
【藥材歷史考證】白鮮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雲:“近道處處有,以蜀中為良,俗呼為白羊鮮,氣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新修本草》雲:“此藥葉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皮白而心實,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月五月采,便虛惡也。”《本草圖經》曰:“今河中、江寧府、滁州、潤州亦有之。苗高尺余。莖青,葉稍自如槐,亦似茱萸,苗高尺余。四月開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黃白色而心實。四月五月采根,陰干用。”並附有“江寧府白鮮”和“滁州白鮮”圖。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白鮮Dictamnus dasy-catpus Turcz.相符。白鮮皮之名見載於《藥性論》。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達1m,全株具特異氣味。根數條叢生,長圓柱形,具強烈的羊膻氣,外皮灰白色或近灰黃色,內面白色,木心堅硬,新鮮時易與皮部分離。莖直立,基部木質化,通常無毛,上部多分枝,常被白色細柔毛和腺體。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柄長2.5~4cm;小葉通常9片,有時可達13片,基部1對小葉最小,無柄,小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3~11cm,寬1.5~4.5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稍不對稱,邊緣有細鋸齒,兩面沿脈有細柔毛(尤以下面毛較多),密布明亮腺點,葉柄和葉軸兩側有狹翅。總狀花序頂生,長達30cm;花梗長1~2.5cm,基部有1線狀苞片,中部以上有狹披針形小苞片1~2;萼片5,披針形,長約1cm,基部愈合,宿存;花軸、花梗、苞片及萼片均密被細柔毛和腺體;花瓣5,長圓形,淡紅色或白色,帶淡紅紫色脈紋,上面4片等長,向上伸展,下面1片較大,略向下彎曲,長2~3cm,寬5~8mm,先端突尖,基部具爪;雄蕊10,花絲扁線形,長約3cm,花藥黃色,近球形;子房上位,卵圓形,具短柄,長及寬約4mm,5室,密被柔毛和腺體,花柱線形,長約5mm,被細柔毛,柱頭頭狀,短小而不明顯。蒴果,5裂,外被棕黑色腺毛及柔毛,內含種子2~3粒;種子近球形,直徑約3mm,黑色,有光澤。花期4~7月,果期6~8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卷簡狀,長5~15cm,直徑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細縱皺紋及細根痕,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表面類白色,有細縱紋。質脆,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不平坦,略呈層片狀,剝去外層,迎光可見閃爍的小亮點。有羊膻氣,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皮層狹窄,纖維多單個散在,黃色,直徑25~100um,壁厚,層紋明顯。韌皮部寬廣,射線寬1~3列細胞;纖維單個散在。薄壁組織中有多數草酸鈣簇晶,直徑5~30um。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山坡、疏林下、灌木叢中或開闊的多石山坡及平原草地。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貴州、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剝取根皮,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苦,寒。歸脾經、胃經、膀胱經。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用於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風疹,疥癬瘡癞,風濕熱痺,黃疸尿赤。內服:4.5~9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敷患處。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