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蒺藜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實。蒺,由疾字演化而來,即快;藜,由利字演化而來,即銳利。本植物的果實由數個斧狀的分果瓣組成,每個分果瓣均有鋒快銳利的長短刺各1對,故名蒺藜,又名刺蒺藜。因其果實呈白色,故又名白蒺藜。
【藥材歷史考證】蒺藜,原名蒺藜子。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雲:“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屐。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本草圖經》曰:“黃白色,類軍家鐵蒺藜。”《本草衍義》曰:“蒺藜有兩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或生牆上。有小黃花,結芒刺。……治白癜風。”李時珍曰:“蒺藜葉如初生皂莢葉,整齊可愛。刺蒺藜狀如赤菜根子及細菱,三角四刺,實有仁。”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蒺藜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一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莖由基部分枝,平臥,長達1m左右。偶數羽狀復葉互生或對生,長1.5~5cm;小葉3~7對,小葉片矩圓形,長6~15mm,寬2~5mm,先端銳尖或鈍,基部稍偏斜,近圓形,全緣。花小,黃色,單生於葉腋;花梗短;萼片5;花瓣5;雄蕊10,生於花盤基部,其中5枚較長,與花瓣對生,另5枚較短,在基部外側有鱗片狀小腺體;子房上位,卵形,通常5室,柱頭5,線形。果五角形,由5個分果瓣組成,成熟時分離,每個果瓣成斧形,兩端有長短不等的硬尖刺各1對,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狀突起。花期5~7月,果期7~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由5個分果瓣組成,呈放射狀排列,直徑7~12mm。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狀,長3~6mm;背部黃綠色,隆起,有縱稜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兩側面粗糙,有網紋,灰白色。質堅硬。氣微,味苦、辛。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黃綠色。纖維木化,上下層縱橫交錯排列,少數單個散在,有時纖維束與石細胞群相聯結。石細胞長橢圓形或類圓形,成群。種皮細胞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約30t~m,壁網狀增厚,木化。草酸鈣方晶直徑8~20um。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粉末5g,加水20ml,水浴加熱15分鐘,濾過。取濾液5ml,置具塞試管中,強烈振搖後,放置15分鐘,泡沫無明顯消失。(檢查皂苷)
2.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20ml,浸泡3小時,濾過。取濾液5ml,置蒸發皿中蒸干,殘渣加少量醋酐溶解,再加濃硫酸數滴,呈紅紫色。(檢查皂苷)
【生境分布】生於荒丘、田邊、路旁及河邊草叢中。分布於全國各地,尤以長江以北最為常見。
【采集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飲片炮制】
1.蒺藜:除去雜質。
2.炒蒺藜:取淨蒺藜,照清炒法炒至微黃色。
【性能功用】辛、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用於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內服:6~9g,水煎服。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