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罂粟殼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t somniferum L.的干燥成熟果殼。因其果實形似罂子,種子狀如粟米,故名罂粟。其果殼入藥,名罂粟殼。
【藥材歷史考證】本品原名罂子粟,後簡稱罂粟,其始載本草《本草拾遺》在罂子粟名下引嵩陽子曰:“其花四葉,有淺紅暈子也。”《本草圖經》曰:“罂子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庭多莳以為飾。花有紅、白二種,微腥氣。其實作瓶子,似嚆箭頭,中有米極細,種之甚難,圃人隔年糞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極繁茂矣。……俟其瓶焦黃則采之。”並附有“罂子粟”圖。《本草衍義》曰:“罂子粟,其花亦有多葉者,其子一罂數千萬粒,大小如葶苈子,其色白。”李時珍釋其名曰:“其實狀如罂子,其米如粟,……故有諸名。”李時珍又曰:“罂粟,秋種冬生,嫩苗作蔬食甚佳。葉如白苣。三四月抽薹結青苞,花開則苞脫。花凡四瓣,大如仰盞,罂在花中,須蕊裹之。花開三日即謝,而罂在莖頭,長一二寸,大如馬兜鈴,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罂。中有白米極細。”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罂粟相符。其中的“其花四葉”或“花凡四瓣”者,是指有四片花瓣的單瓣花罂粟;而“其花亦有多葉者”,則是指花瓣在八片以上的重瓣花罂粟。
【植物形態鑒定】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乳汁,光滑無毛,稍被白粉。莖直立,高達1.5m,少分枝。葉互生,無托葉;莖下部葉有短柄,上部葉無柄而抱莖;葉片長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30cm,寬3~20cm,頂端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多缺刻狀淺裂,有鈍鋸齒,兩面均被有白粉而成灰綠色,花白色、粉紅色、紅色或紫紅色,單一頂生,具長梗;花蕾常下垂;萼片2,粉綠色,長橢圓形,早落;花瓣4,或為重瓣,長約7cm,寬約8cm;雄蕊多數,花絲纖細,花藥線形,黃色;子房卵圓形,1室,胚珠多數,著生於側膜胎座上,無花柱,柱頭7~15,放射狀排列,呈扁盤狀。蒴果卵狀球形或橢圓形,長4~7cm,直徑3~6cm,熟時黃褐色或淡褐色,孔裂。種子多數,細小,腎形,直徑0.5~1mm,表面網紋明顯,灰褐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多已破碎成片狀,直徑1.5~5cm,長3~7cm。外表面黃白色、淺棕色至淡紫色,平滑,略有光澤,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頂端有6~14條放射狀排列呈圓盤狀的殘留柱頭;基部有短柄。體輕,質脆。內表面淡黃色,微有光澤。有縱向排列的假隔膜,棕黃色,上面密布略突起的棕褐色小點。氣微清香,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黃白色。果皮外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20~50um,壁厚,有的胞腔內含淡黃色物。果皮內表皮細胞表面觀長多角形、長方形或長條形,直徑20~65um,長25~230um,垂周壁厚,紋孔及孔溝明顯,有的可見層紋。果皮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長圓形,壁稍厚。導管多為網紋或螺紋,直徑10~70um。韌皮纖維長梭形,直徑20~30um,壁稍厚,斜紋孔明顯,有的紋孔相交成人字形或十字形。乳汁管長條形,壁厚,內含淡黃色物。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1g,加5%鹽酸乙醇溶液15ml,溫浸30分鐘,趁熱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5%鹽酸溶液5ml使溶解,分置二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鉀試液,即生成橙紅色沉澱;另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即生成灰白色沉澱。
【生境分布】由國家指定農場進行栽培,嚴格管理。
【采集加工】秋季將已割取漿汁後的成熟果實摘下,破開,除去種子及枝梗,干燥。
【飲片炮制】
1.罂粟殼: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曬干。
2.醋罂粟殼:取淨罂粟殼絲,照醋炙法炒干。
3.蜜罂粟殼:取淨罂粟殼絲,照蜜炙法炒至放涼後不粘手。
【性能功用】酸、澀,平,有毒。歸肺經、大腸經、腎經。斂肺,澀腸,止痛。用於久咳,久瀉,脫肛,脘腹疼痛。內服:3~6g,水煎服。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
【附注】置於燥處貯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