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金荞麥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蓼科植物金荞麥Fagopyrum cymosum(Trev.)Meisn.的干燥根莖。本植物形似荞麥,而根莖內部呈黃赤色(似赤金),金秋結果,故名金荞麥。別名天荞麥、開金鎖。
【藥材歷史考證】金荞麥原名五毒草,其始載本草《本草拾遺》在五毒草條下雲:“生江東平地,花葉如荞麥,根緊硬似狗脊。”並謂其根主治“癰疽,惡瘡毒腫。”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藥材產地、形態和主治考證,與本品相符。《本草從新》在“開金鎖”名下曰:“產江浙,葉如革薢,高二三尺,根如首烏而無稜,內白色而無紋,略似菝葜而無刺。”據其所述考證,亦與現今藥用金荞麥相符。金荞麥之名始見於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並列在“赤地利”名下。吳其浚曰:“江西、湖南呼為天養麥,亦曰金荞麥。莖柔披靡,不纏繞,莖赤葉青,花葉俱如荞麥,其根赭硬……”並有附圖。據以上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金荞麥相符。赤地利的始載本草《新修本草》雲:“葉似蘿摩,蔓生。根皮赤黑,肉黃赤。”《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在赤地利條下雲:“蔓生,繞草木上,花、子皆青色,根若菝葜,皮紫赤色也。”《本草圖經》在赤地利條下曰:“春夏生苗,作蔓,繞草木上。”以上本草所述赤地利“蔓生,繞草木上”的特征,顯然與莖直立的金荞麥原植物不符。根據以上描述的形態考證,似是菝葜的近緣植物(蔓生灌木)。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體微被白色柔毛。根莖呈不規則團塊狀,紅棕色。莖直立,纖細,多分枝,常微帶紅色。葉互生,具長柄,托葉鞘筒狀,膜質,抱莖;葉片戟狀三角形或卵心橢圓披針形,長4~10cm,寬4~9cm,先端長漸尖或尾尖狀,基部戟狀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總花梗長4~8mm;花小,花被片5,白色;雄蕊8,花藥帶紅色;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卵狀三稜形,長6~8mm,紅褐色,表面平滑,先端具短尖頭。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藥材性狀鑒定】根莖呈不規則團塊狀,常具瘤狀分枝,長短不一,直徑1~4cm。表面深灰褐色,有環節及縱皺紋,並密布點狀皮孔,有凹陷的圓形根痕及殘存須根;瘤狀分枝頂端有莖的殘基。質堅硬,不易折斷,切斷面淡黃白色至黃棕色,有放射狀紋理,中央有髓。氣微,味微澀。
【藥材顯微鑒定】根莖的橫切面:木栓層為4~5列木栓細胞,均含棕色物。皮層較窄,薄壁組織中有草酸鈣簇晶。韌皮部有少數纖維散在。木質部呈內外兩層,形似年輪,外層較寬,木部薄壁細胞壁較薄,導管形大而稀少,木部射線細胞呈狹長方形,內層較窄,木薄壁細胞壁較厚,導管形小。髓部細胞圓形,壁較厚。本品粉末淡紅色。澱粉粒類圓形,直徑4~30um,臍點點狀。草酸鈣簇晶直徑20~50um。具緣紋孔導管多見。韌皮纖維較少見。
【生境分布】生於荒地、路旁及河邊陰濕地。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洗淨,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潤軟,切片,干燥。
【性能功用】澀、微辛,涼。歸肺經、胃經、肝經、腎經。清熱解毒,清肺排痰,排膿消腫,祛風除濕。用於肺癰,咽喉腫痛,癰瘡,瘰疬;頭痛,風濕性關節炎,痢疾,無名腫毒,跌打損傷,脫肛。內服:15~60g,水煎服。外用:水煎熏洗患處。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