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白蔹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 aponica( Thunb.) Makino的干燥塊根。蔹,由斂字演化而來。該植物的塊根鮮品斷面呈白色,入藥有斂瘡之功,故名白蔹。
【藥材歷史考證】白蔹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雲:“此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藥。”《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蔓生,枝端有五葉。”《本草圖經》曰:“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二月、八月采根,破片,暴干。”並附有“滁州白蔹”圖。李時珍《本草綱目》在白蔹條下列有別名“貓兒卵”,至今大別山區的群眾仍稱白蔹為“貓狗卵子”,此名是形象比喻其塊根之形。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白蔹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攀援籐本,高約1m。塊根肉質,長紡錘形或長圓形,深棕色至黑色,常數個聚生。莖多分枝,帶淡紫色,卷須與葉對生;掌狀復葉互生,長6~10cm,寬7~12cm;小葉3~5片,小葉片長3~9cm,寬1~3cm,羽狀或掌狀分裂,最終裂片披針形,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總葉軸有翅。聚傘花序與葉對生,花序梗細長而纏繞;花小,黃綠色;花萼5淺裂;花瓣5;雄蕊5;花盤明顯,杯狀,邊緣稍分裂;子房著生於花盤中央,2室,花柱甚短。花期6~7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10cm,直徑1~2cm;切面周邊常向內卷曲,中部有1凸起的稜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5cm,寬2~3cm,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特征:淡紅棕色。①澱粉粒單粒棍棒形、長圓形、長卵形、腎形、扁三角形或菱形,有的兩端尖,直徑3~13(~26)μm,長至25(~43)μm,臍點、層紋不明顯。②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針晶長86~169μm。③黏液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長108~224μm,直徑66~91μm,內含淡黃色黏液質,有的含針晶束。④草酸鈣簇晶直徑25~78μm,稜角寬大。⑤具緣紋孔導管直徑35~60(~83)μm,具緣紋孔排列成梯狀或網狀,紋孔口線形。⑥木薄壁細胞長方形,壁稍厚,連珠狀,單紋孔形狀大小不一。此外,有石細胞、木纖維及木栓細胞。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林下、路旁及草叢中。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干。
【性能功用】微寒。歸心經、胃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於癰疽發背,疔瘡,瘰疬,水火燙傷。內服:4.5~9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成細粉敷患處。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