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白豆蔻的鑒別方法

白豆蔻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白豆蔻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成熟果實。因其與草豆蔻相似,但果殼白色,故名白豆蔻。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藥材歷史考證】白豆蔻的始載本草《開寶本草》雲:“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本草圖經》曰:“今廣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來者佳。”可見古時豆蔻有兩類,一為進口者,即白豆蔻,另一為國產者,即草豆蔻。

  【植物形態鑒定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2~3m。根莖匍匐。莖直立,莖基葉鞘綠色。葉2列;葉片披針形,長達23cm,寬7.5~10cm,頂端具尾尖,邊緣近波狀,兩面光滑無毛;近無柄;葉舌圓形,長7~10mm,葉鞘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穗狀花序自莖基處的根莖上發出,圓柱形,長8~11cm,寬4~5cm,花序軸不分枝,苞片覆瓦狀排列;苞片三角形,長3.5~4cm,具明顯的方格狀網紋;花萼管狀,3裂,白色而帶紅色,被長柔毛;花冠白色,唇瓣橢圓形,黃色,先端內凹,基部具瓣柄;雄蕊1,藥隔附屬物3裂;子房下位,被長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徑12~18mm,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三稜,有7~9條淺槽及若干略隆起的縱線條,頂端及基部有黃色粗毛,果皮木質,易開裂成3瓣;種子為不規則多面體,直徑3~4mm,暗棕色,種溝淺,有芳香氣。花期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與白豆蔻主要區別特征為植株較小,高1~1.5m。葉揉之有松節油氣味,葉鞘口無毛,葉舌僅邊緣疏被柔毛。苞片小,長2~2.5cm。

  【藥材性狀鑒定

  1.原豆蔻 呈類球形,直徑1.2~1.8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兩端均具有淺棕色絨毛。果皮體輕,質脆,易縱向裂開,內分3室,每室含種子約10粒;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有皺紋,並被有殘留的假種皮。氣芳香,味辛涼略似樟腦。

  2.印尼白蔻個略小,表面黃白色,有的微顯紫棕色,果皮較薄,種子瘦癟,氣味較弱。

  【藥材顯微鑒定】種子橫切面:

  1.白豆蔻類梯形或不規則三角形,外周微波狀。假種皮細胞多列,切向延長。種皮表皮細胞徑向延長,長圓形或類長方形,長40~90μm,直徑10~40μm,外被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內含紅棕色或黃棕色色素。油細胞1列,多切向延長,內含油滴。色素層細胞4~7列,切向延長,內含黃紅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色素。內種皮厚壁細胞1列,褐紅色或棕紅色,徑向延長,圓柱形,長至26μm,直徑至21μm,胞腔含硅質塊。外胚乳細胞含由微小澱粉粒集結成的澱粉團,並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內胚乳細胞含糊粉粒。胚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種皮表皮細胞較小,長12~40μm,直徑8~20μm;油細胞多徑向延長。

  【藥材理化鑒定

  【生境分布】白豆蔻生於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我國廣東、雲南有引種栽培。爪哇白豆蔻生於排水及保肥性能良好的熱帶林下。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我國海南、雲南有引種栽培。

  【采集加工】當果實成熟時,剪下果穗,曬干或烤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辛,溫。歸肺經脾經胃經。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用於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內服:3~6g,水煎服。入煎劑宜後下。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密閉貯藏,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