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白薇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蘿摩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tn Bge.或蔓生白薇(變色白前)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薇,由微字演化而來。本植物須根色白而微細,故名白薇。
【藥材歷史考證】白薇的始載本草《神農本草經》雲:“白薇,味苦、平。”《名醫別錄》雲:“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陰干。”《本草經集注》雲:“近道處處有。根狀似牛膝而短小爾。”以上本草所述欠詳,難以考定其品種來源。《增訂偽藥條辨》曰:“白薇產山東者,根皮赤黃色,內白黃色,形類牛膝,實心,頭下有細須根,短而柔軟可曲。”根據以上本草所述“實心”的特征,結合《神農本草經》謂本品“味苦”和《植物名實圖考》所附“白薇”圖考證,與現今藥用白薇相符。
《本草圖經》曰:“今陝西諸郡及滁、舒、潤、遼州亦有之。莖、葉俱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並附有“滁州白薇”圖。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白前相符。目前,在我國安徽及其他部分省區仍有白前與白薇混用現象。
《本草乘雅半偈》雲:“根似牛膝而細,長尺許,色黃微白,芳香襲人者,白薇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芳香襲人”的特征考證,與現今藥用徐長卿相符。
關於蘿摩科的科名,現代文獻多誤作蘿藦科。蘿摩子的始載本草《新修本草》雲:“蘿摩子,味甘,辛、溫。無毒。主虛勞。葉食之,功同於子。”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蘿摩科的蘿摩,應為蘿摩,而不是蘿藦。
【植物形態鑒定】
1.白薇多年生草本,高達50cm。根須狀,有香氣。莖直立,被短柔毛,具乳汁。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8cm,寬3~4cm,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均被有白色絨毛,側脈6~7對。傘形狀聚傘花序有花8~10朵,腋生,無總花梗;花深紫色,直徑約10mm;花萼5深裂,外面有絨毛,內面基部有小腺體5個;花冠輻狀,外面有短柔毛,內面無毛,5深裂,裂片卵形,具緣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狀,圓形,與合蕊柱等長;花藥頂端具1圓形的膜片;柱頭扁平。蓇莢果單生,頂端漸尖,基部鈍形,中間膨大,長9cm,直經5~10mm;種子扁平,種毛白色,長約3cm。花期4~8月,果期6~8月。
2.蔓生白薇與白薇主要區別特征:半灌木;莖上部纏繞,下部直立,全株被絨毛。葉片寬卵形或橢圓形,長7~10cm,寬3~6cm;花冠內面被柔毛。花期5~8月,果期7~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根莖粗短,有結節,多彎曲。上面有圓形的莖痕,下面及兩側簇生多數細長的根。根長10~25cm,直徑1~2mm。表面棕黃色。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
1.白薇根橫切面:表皮1列細胞。皮層寬闊,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內皮層細胞壁厚。中柱鞘為1~2列薄壁細胞。韌皮部狹窄,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均木化。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徑向延長。皮層有乳汁管,有時可見石細胞。維管束雙韌型。髓部有石細胞散在。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2.蔓生白薇根及根莖橫切面:根與白薇相似。根莖皮層無乳汁管,有的有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並有石細胞存在。
【藥材理化鑒定】
【生境分布】白薇生於河邊、干荒地、草叢中、山溝邊及林下草地;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蔓生白薇生於山坡灌木叢中或溪流旁;分布於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四川、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洗淨,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干燥。
【性能功用】苦、鹹,寒。歸胃經、肝經、腎經。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用於溫邪傷營發熱,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產後血虛發熱,熱淋,血淋,癰疽腫毒。內服:4.5~9g,水煎服。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