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蒼耳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帶總苞的果實。《本草綱目》雲:“其葉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諸名。”
【藥材歷史考證】蒼耳子原名藁(又作枲,音喜Xi,)耳實,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實熟時采。”《新修本草》名之“蒼耳”。《本草圖經》曰:“或日此物本生蜀中,其實多刺,因羊過之,毛中粘綴,遂至中國,故名羊負來。”並附有“滁州枲耳”圖。《救荒本草》雲:“蒼耳葉青白,類粘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椹短小而多刺。”《本草綱目》雲:“其葉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諸名。”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所用蒼耳子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一年生草本,高30~90cm。主根略呈圓錐形,土黃色。莖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被灰白色粗伏毛。葉互生;葉柄長3~11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心形,長6~10cm,寬5~10cm,頂端尖或鈍,基部稍心形或截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或有3~5淺裂,基出3脈,側脈弧形,直達葉緣,脈上密被糙狀毛,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被糙伏毛。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球形,直徑4~6mm,有或無花序梗,總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1.5mm,被短柔毛,花冠筒狀,先端5裂;雌花序在下,卵圓形,外層總苞片小,披針形,長約3mm,被短柔毛,內層總苞片連合成囊狀,在瘦果成熟時變堅硬,連同喙部長12~15mm,外面有疏生的具鉤狀的刺。瘦果2,倒卵形。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紡錘形或卵圓形,長1~1.5cm,直徑0.4~0.7cm。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全體有鉤刺。頂端有2枚較粗的刺,分離或相連,基部有果梗痕。質硬而韌,橫切面中央有縱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紡錘形,一面較平坦,頂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縱紋。種皮膜質,淺灰色,子葉2,有油性。氣微,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特征:灰黃色。①纖維眾多,成束或單個散在,多數呈細長梭形,長約425μm,直徑17μm,壁較薄;少數較短,長約255μm,直徑15肛m,壁稍厚,有明顯的紋孔。②木薄壁細胞(存在於導管附近)長方形,長96~120μm,寬19~24μm,具單孔。③導管少見,網紋導管直徑約34μm,螺紋導管直徑約12μm。④子葉薄壁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⑤種皮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長方形,淡黃色。
【生境分布】生於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旁、田邊。分布於全國各地。
【采集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干燥,除去梗、葉等雜質。
【飲片炮制】
1.蒼耳子:除去雜質。
2.炒蒼耳子:取淨蒼耳子,照清炒法炒至黃褐色,去刺,篩淨。
【性能功用】辛、苦,溫;有毒。歸肺經。散風濕,通鼻竅。用於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濕痺拘攣。內服:3~9g。水煎服。
【附注】置於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