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蟬蛻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蟬科動物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蛻,有退之音、脫之義。該藥材為蟬退脫的皮殼,故名蟬蛻。
【藥材歷史考證】本品原動物蚱蟬的始載本草《神農本草經》雲:“生楊柳上。”《新修本草》引《名醫別錄》雲:“殼名枯蟬,一名伏蜻。主小兒痫,女人生子不出。”此為蟬蛻入藥的最早記載。《藥性論》雲:“蟬蛻,使,主治小兒渾身壯熱,驚痫,兼能止渴。”《本草圖經》曰:“本草所謂蚱蟬。其實一種。蟬類雖眾,而為時用者,獨此一種耳。又醫方多用蟬殼,亦此蟬所蛻殼也,又名枯蟬。”《本草衍義》曰:“蚱蟬,夏月身與聲皆大者是。始終一般聲,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處,背殼坼蟬出。”《本草綱目》曰:“俱方首廣額,兩翼六足,以脅而鳴,吸風飲露,溺而不糞,……夏月始嗚,大而色黑色者,蚱蟬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其“身與聲皆大”、“大而色黑色者”等特征,與本品及其原動物黑蚱相符。
【動物形態鑒定】體粗壯,長45~48mm,呈黑色,有光澤,胸腹兩側有白粉,體上被有金黃色短毛。頭部(包括復眼)約與中胸背板前緣等寬或稍寬,頭頂隆起,復眼一對,淡黃褐色,位於兩側。單跟3枚,紅色,位於中央,排列成三角形。頭部背面呈“品”字形排列。觸角一對,剛毛狀。前胸背板前寬後窄。中胸背板中央具“W”形的淺色斑,其兩側成兩個狹長的溝,顏色較淺。中胸背板後端有“X”形隆起。為淡褐色,扁平,前後端較直。腹部7節,雄蟬腹部第1節間有發音器官,雌蟬同一部位有聽器。前翅大,透明,只有基部為煙黑色。後翅小,基部1/3處煙黑色,端部2/3透明。翅靜止時覆在背部如屋脊狀。足3對,前足股節淺褐色,胫、跗節褐色。中足胫節兩端黑褐色,中央淺褐色,後足胫節端部及跗節兩端黑褐色,其余淺褐色。腹部9節。鼓膜蓋黑褐色,邊緣部分淺褐色,盾形,外緣斜形,內緣向末端傾斜,末端呈寬的鈍角,伸達腹部第2、3節之間。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略呈橢圓形而彎曲,長約3.5cm,寬約2cm。表面黃棕色,半透明,有光澤。頭部有絲狀觸角1對,多已斷落,復眼突出。額部先端突出,口吻發達,上唇寬短,下唇伸長成管狀。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開,裂口向內卷曲,脊背兩旁具小翅2對;腹面有足3對,被黃棕色細毛。腹部鈍圓,共9節。體輕,中空,易碎。氣微,味淡。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特征:土褐色。①剛毛單細胞,具柄,多已碎斷,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有三種類型:Ⅰ型多見,長約15~23μm,黃棕色或紅棕色;Ⅱ型較少見,長達86μm,鮮黃色,細長,前段近2/3胞腔不明顯;Ⅲ型可長達90μm,黃色或黃棕色,胞腔明顯。②體壁碎片黃色,密布乳頭狀突起,剛毛基痕可見;有的表面平滑無乳頭狀突起而僅有剛毛基痕;有的則僅具乳頭狀突起而無剛毛基痕。③氣管多破碎成環狀或片狀,無色,環紋細密。復眼碎片黃色,平滑,斷面層狀。④微纖維極細,淡黃色,細胞細小,長約31μm,少見。
【藥材理化鑒定】取蟬蛻粗粉(40目)5g,加水50ml,置60℃水浴加熱1小時,過濾,取濾液做如下實驗:
1.取濾液1ml,加0.2%茚三酮的丙酮溶液3滴,沸水浴上加熱5分鐘,冷後呈紫色。(檢查氨基酸和肽類)
2.取濾液5ml,加斐林試液10ml,沸水浴加熱5分鐘,放置,有紅色沉澱生成。
3.取濾液1ml,滴加1%的三氯化鐵試液,產生綠色沉澱(檢查酚類)
4.取蟬蛻粉末0.2g,加10%硫酸5ml,水浴加熱5分鐘,趁熱過濾,放冷,濾液中加入乙醚2ml振搖,靜置後分取醚層,加入5%氫氧化鈉溶液1ml,鹼水層變紅色。(檢查蒽醌)。
【生境分布】多棲息於樹上,以柳、楊、楓楊等樹上最多,吸食樹汁。分布於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河南、廣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台灣、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曬干。
【性能功用】甘,寒。歸肺經、肝經。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用於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內服:3~6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防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