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蒼術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菊科植物蒼術(茅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的干燥根莖。因其似白術而根如老姜之狀,蒼黑色,故名蒼術。
【藥材歷史考證】本品原名術,其始載本草《神農本草經》並無蒼術、白術之分,後世本草才逐漸分開。蒼術原名赤術。《本草經集注》曰:“術乃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術,葉細無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本草崇原》曰:“《本經》未分蒼、白。而仲祖《傷寒》方中皆用白術,《金匮》方中又用赤術,至《別錄》則分為二,須知赤、白之分,始於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本草衍義》曰:“蒼術,其長如大小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本草圖經》在術條下曰:“今處處有之,以嵩山、茅山者為佳。春生苗,青色無桠,一名山薊,以其葉似薊也。莖作蒿桿狀,青赤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色者。入伏後結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傍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有膏液紫色。”《本草綱目》曰:“蒼術,山薊也。處處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葉抱莖而生,梢間葉似棠梨葉,其腳下葉有三五叉,皆有鋸齒小刺。根如老姜之狀,蒼黑色,肉白有油膏。”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蒼術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莖平臥或斜升,粗長,通常呈結節狀,生多數不定根。莖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葉互生,硬紙質;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3~12cm,寬1~6cm,兩面綠色,無毛,邊緣有不規則的刺齒或針狀刺緣毛;上部葉多不分裂,無柄;下部葉不分裂或羽狀分裂,有柄或無柄。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鐘狀,直徑1~1.5cm,苞葉針刺狀羽狀全裂或深裂;總苞片5~7層,外層的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6mm,向內漸長而狹,並有時變為紅紫色;花兩性或單性,筒狀,長9mm;花冠白色或淡紫色,先端5裂;雄蕊5,花藥合生;子房下位,冠毛羽狀。瘦果倒卵圓形,被稠密的白色長毛,有時變稀毛,羽狀冠毛長7~8mm,基部連合成環。花果期6~10月。
【藥材性狀鑒定】
1.茅蒼術:呈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0cm,直徑1~2cm。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須根,頂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2.北蒼術:呈疙瘩塊狀或結節狀圓柱形,長4~9cm,直徑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黃棕色。質較疏松,斷面散有黃棕色油室。香氣較淡,味辛、苦。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棕色。草酸鈣針晶細小,長5~30μm,不規則地充塞於薄壁細胞中。纖維大多成束,長梭形,直徑約至40μm,壁甚厚,木化。石細胞甚多,有時與木栓細胞聯結,多角形、類圓形或類長方形,直徑20~80μm,壁極厚。菊糖多見,表面呈放射狀紋理。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浸漬約5分鐘,濾過。取濾液數滴,置白瓷滴板上,待乙醚揮散後,加新制的對二甲氨基苯甲醛2g、硫酸3.3ml與水0.4ml的混合溶液1~2滴,再加乙醇2滴,顯玫瑰紅色。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草地、林下、灌叢及巖縫隙中。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撞去須根。
【飲片炮制】
1.蒼術: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干燥。
2.麸炒蒼術:取蒼術片,照麸炒法炒至表面深黃色。
【性能功用】辛、苦,溫。歸脾經、胃經、肝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於脘腹脹滿,洩瀉,水腫,腳氣,風濕痺痛,風寒感冒,雀目夜盲。內服:3~9g。水煎服。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