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蓖麻子的鑒別方法

蓖麻子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蓖麻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干燥成熟種子。又名革麻。革,由蜱字演化而來,古人因其子“形如牛蜱”,其“葉似大麻”,故名萆麻子,蓖則由媲字演化而來,李時珍釋其名曰:“蓖亦作媲。媲,牛虱也。其子有麻點,故名蓖麻。”其種子入藥,名蓖麻子。

  【藥材歷史考證】蓖麻子的始載本草《雷公炮炙論》雲:“其蓖麻子,形似巴豆,節節有黃黑斑點。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新修本草》雲:“此人間所種者,葉似大麻葉而甚大。其子如蜱,又名革麻。今胡中來者,莖赤,樹高丈余,子大如皂莢核,用之益良。”《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樹生,葉似大麻,大數倍。子殼有刺,實大於巴豆,青黃色斑。夏用莖、葉,秋收子,冬采根,日干。胡中來者,莖、子更倍大。所在有之。”《本草圖經》曰:“今在處有之。夏生苗,葉似葎草而厚大,莖赤,有節如甘蔗,高丈許。秋生細花。隨便結實,殼上有刺,實類巴豆,青黃斑褐,形如牛蜱,故名。”並附有“明州蓖麻”和“儋州蓖麻”圖。李時珍曰:“其莖有赤有白,中空。其葉大如瓠葉,葉凡五尖。夏秋間桠裡抽出花穗,累累黃色。每枝結實數十顆,上有刺,攢簇如猬毛而軟。凡三四子合成一顆,枯時劈開,狀如巴豆。殼內有子大如豆。殼有斑點,狀如牛媲。再去斑殼,中有仁,嬌白如續隨子仁,有油可作印色及油紙。”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蓖麻子相符。至於莖的顏色、子的大小等僅因其栽培品種不同而稍有差異。

  【植物形態鑒定】高大草本,高達2m以上。莖綠色或紫紅色,幼時常被白粉。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盾狀圓形,掌狀7~9深裂,直徑15~30cm,邊緣有不規則鋸齒,齒端具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或圓錐狀花序頂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被3~5裂;雄花雄蕊多數,花絲多分枝;雌花子房卵形,密生刺狀物,3室,每室1胚珠。蒴果球形,有皮刺。種子橢圓形或卵形,稍扁,長9~18mm,表面具淡紅色與黑棕色相間的斑紋。花期6~8月,果期7~10月。

  該植物變異甚大,有多個栽培品種。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形,稍扁,長9~18mm,寬5~10mm。表面光滑,有灰白色與黑褐色或黃棕色與紅棕色相間的花斑紋。一面較平,一面較隆起,較平的一面有1條隆起的種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淺棕色突起的種阜。種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葉2,菲薄。氣微,味微苦辛。

  【藥材顯微鑒定】種子橫切面:外種皮細胞1列,長方形,外被角質層,其下為3~4列薄壁細胞,再下為1列柵狀細胞,壁厚,木化;內種皮為數列薄壁細胞,其中散有螺紋導管。胚乳和子葉均含糊粉粒。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帶種皮)粉末約0.5g,加50%乙醇5ml,冷浸2小時,濾過。取濾液蒸至約0.5ml,用毛細管滴於濾紙上,噴以茚三酮試液,烘至現紫紅色斑點。(檢查氨基酸)

  2.取本品粉末1g,加鹽酸(pH=2)10ml,沸浸半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1.5ml,分為3份,分別於小試管中滴加碘化铋鉀、碘化汞鉀、碘一碘化鉀試液各2滴,分別產生橘紅、棕、棕紅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生境分布】原產於熱帶。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秋季采摘成熟的果實,曬干,除去果殼,收集種子。

  【飲片炮制

  1.蓖麻子:除去雜質,用時去殼,搗碎。

  2.炒蓖麻子:取淨蓖麻子,照清炒法炒至色變深、有香氣。

  【性能功用】甘、辛,平,有毒。歸大腸經肺經。消腫拔毒,瀉下通滯。用於癰疽腫毒,喉痺,瘰疬,大便燥結。內服:炒蓖麻子3~9g,開水泡服;或入丸、散服。外用:生蓖麻子適量,搗爛敷患處。孕婦及便滑者忌服。內服宜炒熟用。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