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萆薢的鑒別方法

萆薢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萆薢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薯蓣科植物粉背萆薢Dioscorea collettii Hook.f.var.hypoglauca(Palibin)Pei et C.T. Ting、綿萆薢Dioscorea spongiosa J.Q. Xi,M. Mizuno et W.L.Zhao或福州薯蓣Dioscorea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Knuth的干燥根莖。前者藥材稱粉萆薢,後二者藥材稱綿萆薢。

  【藥材歷史考證】萆薢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真定山谷。”《本草經集注》雲:“今處處有,亦似菝葜而小異,根大,不甚有角,節色小淺。”以上本草所述萆薜,可能為菝葜屬植物。《新修本草》雲:“此藥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內軟者為勝,葉似薯蓣,蔓生。”《本草圖經》曰:“今成德軍所產者,根亦如山芋,體硬,其苗引蔓,葉似荞麥,子三稜,不拘時月采。”由此看來,在唐代《新修本草》中已出現了兩類萆薢並用的情況。一類莖有刺者應為菝葜屬植物;另一類莖無刺、葉似薯蓣、蔓生者,應為薯蓣屬植物。而以上《本草圖經》所述,應為薯蓣屬植物,與本品原植物基本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

  1.粉背萆薢多年生纏繞草本。根莖橫走,須根細長。莖左旋。葉互生,有葉柄;葉片三角形或卵圓形,頂端尖,邊緣波狀或近全緣,有時邊緣呈半透明干膜質,下面常具白粉,干後上面常變成黑色。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生或簇生於葉腋中,雄花無梗;花被6裂,雄蕊3,生於花被管上,花絲較短,花開放後藥隔的寬約為花藥的一半,退化雄蕊常只有花絲,雌花序穗狀,子房長圓柱形,柱頭3裂。蒴果三稜形,兩端平截,頂端與基部通常等寬。種子2,生於中軸中部,成熟時周圍有薄膜狀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2.綿萆薢與粉背萆薢主要區別特征:根莖粗壯而質地疏松,直徑3~6cm,干後呈海綿狀;雄花長約3mm,有短梗,花被黃色。

  3.福州薯蓣與粉背萆薢主要區別特征:根莖質硬而細,直徑1~3.5cm,干後粉質;雄花長4~5mm,有梗,花被黃色而干後變為黑色。

  【藥材性狀鑒定

  1.粉萆薢:本品為不規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約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淺灰棕色,維管束呈小點狀散在。質松,略有彈性。氣微,味辛、微苦。

  2.綿萆薢:本品為不規則的斜切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有稀疏的須根殘基,呈圓錐狀突起。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黃棕色點狀維管柬散在。質疏松,略呈海綿狀。氣微,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

  1.粉萆薢本品橫切面:外層為多列木栓化細胞。皮層較窄,細胞多切向延長,壁略增厚,壁孔明顯;黏液細胞散在,內含草酸鈣針晶柬。中柱散有有限外韌型及類周木型維管束;薄壁細胞壁略增厚,具壁孔,細胞中含澱粉粒。

  本品粉末黃白色。澱粉粒單粒圓形、卵圓形或長橢圓形,直徑5~32μm,長至40μm,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復粒少數,多由2分粒組成。厚壁細胞眾多,壁木化,紋孔明顯,有的類似石細胞,多角形、梭形或類長方形,直徑40~80μm,長至224μm。草酸鈣針晶束長64~84μm。

  2.綿萆薢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澱粉粒眾多,單粒卵圓形、橢圓形、類圓形、類三角形或不規則形,有的一端尖突,有的呈瘤狀,直徑10~7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點狀,層紋大多不明顯。草酸鈣針晶多成束,長90~210μm。薄壁細胞多角形,橢圓形或長方形,壁略增厚,紋孔明顯。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壁平直。

  【藥材理化鑒定】粉萆薢取本品粉末10g,加水100ml,浸泡過夜,置60℃水浴中加熱10分鐘,趁熱濾過。取濾液各2ml,分置二支試管中,一管加氫氧化鈉試液2ml,另一管加鹽酸溶液(1~20)2ml,密塞,用力振搖1分鐘,含鹼液管的泡沫比含酸液管高達數倍。

  【生境分布】於山坡、谷地、林下、林緣水溝邊或灌叢中。粉背萆薢分布於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灣等省區。綿萆薢分布於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區。福州薯蓣分布於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浙江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淨,切片,曬干。於貴州、湖南、雲南、浙江、安徽等省區。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篩去灰屑,大塊洗淨,稍潤,切片,曬干。

  【性能功用】苦,平。歸腎經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通痺。用於淋病白濁,白帶過多,濕熱瘡毒,腰膝痺痛。內服:9~15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