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北沙參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因其主產於我國北方沿海沙地,功效與沙參相似,故名北沙參。
【藥材歷史考證】沙參原無南北之分。至明、清時期的《本草匯言》、《本草從新》、《本草求真》中才逐漸出現有南、北沙參之名。但其大多所述欠詳,難以考定其植物來源。《本草逢源》曰:“沙參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以上所述“北者質堅”,與現今藥用北沙參質地相符。
曹炳章在《增訂偽藥條辨》載:“按北沙參,山東日照、故墩、萊陽、海南各縣均出。海南出者,條細質堅,皮光潔,色白潤澤,為最佳。萊陽出者質略松,皮略糙,白黃色,亦佳。日照、故墩出者,條粗質松,皮糙黃色者次。關東出者,粗松質硬,皮糙,杏黃色,更次。其他台灣、福建、湖廣出者,粗大松糙,為最次。”根據以上本草所述產地與形態考證,與現今藥用北沙參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5~20cm。主根細長,長達30cm,稀分枝。莖下部埋於沙中,上部露於地面,直立,不分枝。基生葉葉柄長達12cm,基部成寬鞘狀,邊緣膜質;葉片革質,卵圓形或寬三角狀卵形,為一至三回三出式分裂,裂片羽狀排列,卵圓形,長1.5~6cm,寬1~4cm,頂端圓至漸尖,基部楔形至截形,兩面無毛或疏生細柔毛;莖上部葉不裂,卵形,邊緣有三角形圓鋸齒。復傘形花序頂生一密生灰褐色絨毛;總苞片無或有;傘輻10~20,長1~2cm,不等長;小總苞片8~12,披針形;每一傘形花序有花15~20朵,被絨毛;萼齒5,狹三角狀披針形,疏生粗毛;花瓣5,白色,先端內折;雄蕊5,花絲向內彎;子房下位,花柱基扁圓錐形,花柱2裂。雙懸果圓形或橢圓形,直徑達1cm,果稜有木栓質翅,被棕色粗毛;分果的橫剖面扁橢圓形,具5個角稜,合生面平坦,油管較多,連成1圈,胚乳腹面略凹陷。花期5~7月,果期6~8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細長圓柱形,偶有分枝,長15~45cm,直徑4~12mm。表面淡黃白色,略粗糙,偶有殘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黃棕色。全體有細縱皺紋及縱溝,並有棕黃色點狀細根痕。頂端常留有黃棕色根莖殘基,上端稍細,中部略粗,下部漸細。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淺黃白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皮層為數列薄壁細胞,有分泌道散在。不去外皮的可見木栓層。韌皮部寬廣,射線明顯;外側篩管群頹廢成條狀;分泌道散列,直徑20~65μm,內含黃棕色分泌物,周圍分泌細胞5~8個。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2~5列細胞;導管大多成“V”形排列;薄壁細胞含糊化澱粉粒。
【商品規格】
一等:干貨。呈細長圓柱形,去淨栓皮。表面黃白色。質堅而脆。斷面皮部淡黃白色,有黃色木質心。微有香氣,味微甘。條長34cm以上,上中部直徑3~6mm。無蘆頭、細尾須、油條、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條長23cm以上。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條長22cm以下,粗細不分,間有破碎。
【生境分布】野生於海邊沙灘或栽培於疏松的砂質土壤。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等省。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淨,稍晾,置沸水中燙後,除去外皮,干燥。或洗淨直接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殘莖及雜質,略潤,切段,曬干。
【性能功用】甘、微苦,微寒。歸肺經、胃經。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用於肺熱燥咳,勞嗽痰血,熱病津傷口渴。內服:4.5~9g,水煎服。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