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大腹皮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因其果皮形如大腹,又可治療氣滯濕阻、脘腹脹大,故名大腹皮。
【藥材歷史考證】槟榔的始載本草《李當之藥錄》雲:“槟榔,一名賓門。”大腹皮藥名的始載本草為候寧極《藥譜》。孫思邈雲:“槟榔皮,鸠鳥多棲此樹上,宜先酒洗,仍以大豆汁洗,方可用。”《本草綱目》曰:“大腹子出嶺表、滇南,……收其皮入藥,皮外黑色,皮內皆筋,絲如椰子皮。”以上本草所述,與現今所用大腹皮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常綠喬木,高10~18m,不分枝,葉脫落後形成明顯的環紋。羽狀復葉,長1.3~2m,光滑,叢生於莖頂,葉軸三稜形,小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30~60cm,寬2.5~6cm,先端漸尖,具不規則分裂,基部較狹,兩面光滑。
肉穗花序生於最下一葉的葉鞘束下;具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約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均無柄;雄花小,多數,花被6,雄蕊6,退化雌蕊3;雌花較大而少,退化雄蕊6,花柱3,短小。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6cm,基部具宿存的花被,熟時橙黃色。每年開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結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藥材性狀鑒定】
1.大腹皮:略呈橢圓形或長卵形瓢狀,長4~7cm,寬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及隆起的橫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有果梗及殘存萼片。內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殼狀。體輕,質硬,縱向撕裂後可見中果皮纖維。氣微,味微澀。
2.大腹毛:略呈橢圓形或瓢狀。外果皮多已脫落或殘存。中果皮棕毛狀,黃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質柔。內果皮硬殼狀,黃棕色至棕色,內表面光滑,有時縱向破裂。氣微,味淡。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黃白色或黃棕色。中果皮纖維成束細長,直徑8~15ym,微木化,紋孔明顯,周圍細胞中含有圓柱狀硅質塊,直徑約8μm。內果皮細胞呈不規則多角形、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8~88μm,紋孔明顯。
【生境分布】均為栽培。產於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台灣、雲南等省區。
【采集加工】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實,煮後干燥,縱剖兩瓣,剝取果皮,習稱“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煮後干燥,剝取果皮,打松,曬干,習稱“大腹毛”。
【飲片炮制】
1.大腹皮:除去雜質,洗淨,切段,干燥。
2.大腹毛:除去雜質,洗淨,干燥。
【性能功用】辛,微溫。歸脾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下氣寬中,行水消腫。用於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內服:4.5~9g,水煎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