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蛤冗的鑒別方法

蛤冗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蛤冗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簾蛤科動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或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的干燥貝殼。

  【藥材歷史考證】蛤殼,原以“文蛤”、“海蛤”為名,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文蛤生東海,表有文,取無時。”《本草經集注》雲:“文蛤少大而有紫斑。”《日華子》雲:“有文彩為文蛤,無文彩為海蛤。”《夢溪筆談》雲:“文蛤即今吳人所食花蛤也,魁蛤即車螯也,海蛤今不識。其生時但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細者如油麻粒。黃、白或赤相雜,蓋非一類。乃諸蛤之房,為海水砻砺光瑩,都非舊質,蛤之屬其類至多,房之堅久瑩潔者,皆可用。不適指一物,故通謂之海蛤耳。”《本草綱目》曰:“但海中蛤蚌,名色雖殊,性味相類,功用亦同,無甚分別也。”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古代本草所稱之蛤殼,應包括文蛤或青蛤在內。今將“文蛤”、“海蛤”合並為蛤殼一條。

  【動物形態鑒定

  1.文蛤:貝殼堅厚,大型,殼高20~80mm,殼長30~100mm。背緣呈三角形。殼頂突出,位於背面稍靠前方。殼頂端微向腹面彎曲。小月面狹長,呈矛頭狀,楯面寬大,卵圓形。韌帶短粗,黑褐色,凸出殼面。殼表面可見放射肋。表面膨脹,光滑,被有一層光亮如漆的黃褐色殼皮。同心生長輪紋清晰。由殼頂開始,常有環形的褐色色帶,花紋有變異,小型個體花紋豐富,變化較多;大型個體則變為恆定,一般為灰黃色底,被有褐色環帶,近背緣部分有鋸齒狀或波紋狀褐色花紋。殼內面白色,前後緣有時略帶紫色,無珍珠光澤。鉸合部寬,右殼有3個主齒及2個前側齒;左殼有3個主齒及1個前側齒。外套痕明顯,外套窦短,呈半圓形。後閉殼肌痕較大,呈卵圓形,前閉殼肌痕較狹,呈半圓形。

  2.青蛤與文蛤主要區別特征:貝殼近圓形,殼薄,無明顯小月面,殼面無放射肋。同心生長輪在腹面變粗成肋狀。殼面淡黃色或帶棕色。

  【藥材性狀鑒定

  1.文蛤:扇形或類圓形,背緣略呈三角形,腹緣呈圓弧形,長3~10cm,高2~8cm。殼頂突出,位於背面,稍靠前方。殼外面光滑,黃褐色,同心生長紋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鋸齒狀或波紋狀褐色花紋。殼內面白色,邊緣無齒紋,前後殼緣有時略帶紫色,鉸合部較寬,右殼有主齒3個及前側齒2個;左殼有主齒3個及前側齒1個。質堅硬,斷面有層紋。氣微,味淡。

  2.青蛤:類圓形,殼頂突出,位於背側近中部。殼外面淡黃色或棕紅色,同心生長紋凸出殼面略呈環肋狀。殼內面白色或淡紅色,邊緣常帶紫色並有整齊的小齒紋,鉸合部左右兩殼均具主齒3個,無側齒。

  【藥材顯微鑒定

  1.文蛤:顯微鏡下或見層紋微彎,紋寬5~10μm,兩紋相隔20~90μm;交錯紋細小。粉末瓷白色,細小微粒夾極少棕黃、紫黑色微粒。

  2.青蛤:顯微鏡下可見層紋微彎,紋寬15~30μm,兩紋相隔15~100μm,高倍鏡下可見層紋邊緣由兩條層紋緊密排列組成。交錯紋細小。粉末為白色微粒,透明,夾棕黃色、紫黑色微粒。

  【藥材理化鑒定

  【生境分布】生活於河口區的潮間帶下區及低潮線以下的淺海沙質海低和近海泥沙質海底。我國沿海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捕撈,去肉,洗淨,曬干。

  【飲片炮制

  1.蛤殼:洗淨,碾碎,干燥。

  2.煅蛤殼:取淨蛤殼,照明煅法煅至酥脆。

  【性能功用】苦、成,寒。歸肺經腎經胃經。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制酸止痛。用於痰火咳嗽,胸脅疼痛,痰中帶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外治濕疹,燙傷。內服:6~15g,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極細粉撒布或油調後敷患處。本品宜先煎,蛤粉包煎。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