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枸杞子的鑒別方法

枸杞子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枸杞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枸,即枸橘;杞,即杞柳。該植物上的棘刺如枸橘,枝條似杞柳,故名枸杞。因本品主產於寧夏,故名寧夏枸杞。

  【藥材歷史考證】枸杞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雲:“今出堂邑,而石頭烽火樓下最多。其葉可作羹,味小苦。俗諺雲:去家千裡,勿食蘿摩、枸杞。此言其補益精氣,強盛陰道也。”《本草圖經》曰:“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呼為甜菜。其莖干高三五尺,作叢。六月七月生小紅紫花。

  隨便結紅實,形微長如棗核。其根名地骨。春夏采葉,秋采莖實,冬采根。”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相符。《夢溪筆談》雲:“枸杞,陝西極邊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葉長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樸,甘美異於他處者。”《千金翼方》雲:“甘州者為真,葉厚大者是。”《本草綱目》曰:“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後世惟取陝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今陝西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並是大樹,其葉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暴干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於他處者。”由上述記載可知,古代所用枸杞以甘肅、陝西產者質量最好。從所述樹形、葉及果實的特征來看,其中質優者應是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

  【植物形態鑒定】籐本,高1~2m。主枝數條,有不生葉的短棘刺和著生葉、花的長棘刺。葉互生或簇生;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頂端尖,基部楔形,長2~3cm,寬4~6mm,栽培者長達12cm,寬達2cm,略帶肉質,葉脈不明顯。花在長枝上1~2朵生於葉腋,在短枝上2~6朵同葉簇生;花梗長1~2cm,向頂端漸增粗;花萼鐘狀,長4~5mm,通常2中裂;花冠漏斗狀,紫堇色,5裂,筒部長8~10mm,裂片長5~6mm,卵形,邊緣無緣毛;雄蕊5,花絲基部稍上處及花冠筒內壁生一圈密絨毛;雌蕊1。漿果紅色,或在栽培類型中有橙色,果皮肉質,多汁液,廣橢圓形、矩圓形、卵形或近球形,長8~20mm,直徑5~10mm。種子常20余粒,略成腎形,扁壓,棕黃色,長約2mm。花果期5~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類紡錘形或橢圓形,略扁,長6~20mm,直徑3~10mm。表面鮮紅色或暗紅色,頂端有小突起狀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韌,皺縮;果肉肉質,柔潤。種子20~50粒,類腎形,扁而翹,長1.5~1.9mm,寬1~1.7mm,表面淺黃色或棕黃色。氣微,味甜,微酸。

  【藥材顯微鑒定】果皮橫切面:外果皮1列細胞,切向壁增厚,非木化或微木化,外被角質層,外緣不規則細齒狀。中果皮為10余列細胞,最外層細胞略切向延長,其下細胞類圓形、長圓形、類長方形,向內細胞漸增大,最內側有的細胞較小,壁稍增厚;細胞含眾多橙紅素顆粒,有的含草酸鈣砂晶;維管束雙韌型,多數,散列,導管細小。內果皮1列細胞,細胞壁全面增厚,木化。

  粉末特征:黃橙色或暗紅色。①種皮石細胞表面觀不規則多角形或長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狀彎曲或微波狀彎曲,直徑37~117μm,長至196μm,壁厚5~27μm;斷面觀類方形或扁方形,側壁及內壁增厚,內壁稍彎曲,外壁粘液化。②外果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垂周壁細胞波狀彎曲或平直,外平周壁表面有較細密平行角質條紋。③中果皮薄壁細胞類多角形,胞腔內含橙紅色或紅棕色色素顆粒;有的含草酸鈣砂晶。另有內胚乳細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藥材理化鑒定

  【生境分布】常生於土層深厚的溝岸、山坡、田埂和宅旁。原產於我國北部,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有野生,現在除以上地區有栽培外,我國中部和南部不少省區也已引種栽培。尤其是寧夏及天津地區栽培多,產量高。其中產於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等地的稱“西枸杞”,產於河北、山西等地的稱“血枸杞”。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果實呈橙紅色時采收,晾至皮皺後,再曝曬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軟,除去果梗,或熱風低溫烘干,除去果梗。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甘,平。歸肝經腎經。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用於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內服:6~12g。水煎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悶熱,防潮,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