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枸骨葉的鑒別方法

枸骨葉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枸骨葉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 cornuta I。indl. ex Paxt.的干燥葉。枸,由狗字演化面來。本植物的莖形似狗骨,故名。其葉入藥,名枸骨葉。又名功勞葉。

  【藥材歷史考證】枸骨的始載本草《本草拾遺》雲:“枸骨樹如杜仲。……枝葉燒灰淋取汁塗白癜風,亦可作稠煎傅之。木肌白似骨,故雲枸骨。”《本草圖經》曰:“枸骨木多生江浙間,木體白似骨,故以名雲枸骨。”李時珍曰:“枸骨樹如女貞,肌理甚白。葉長二三寸,青翠而厚硬,有五刺角,四時不凋。五月開細白花。結實如女貞及菝葜子,九月熟時绯紅色,皮薄,味甘,核有四瓣。”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枸骨葉相符。《本草逢源》將“十大功勞”作為枸骨的俗名。《本草綱目拾遺》在“角刺茶”條下曰;“出徽州,土人二三月采茶時,兼采十大功勞葉,俗名老鼠刺,葉日苦丁。”以上清代本草所述的“十大功勞”、“角刺茶”、“老鼠刺”及“苦丁”均為同種植物,即枸骨。其葉現名功勞葉。其嫩葉現在我國部分地區又作“苦丁茶”藥用。

  【植物形態鑒定】常綠喬木,多為叢生灌木狀,高約3~4m。樹皮灰白色,平滑,枝條繁密。葉互生,具短柄;葉片近革質,長橢圓狀長方形,長3~8cm,寬1~4cm,先端稍寬,具3枚硬尖刺,基部兩側各具1~2枚硬尖刺;有時在葉緣的中部各具1尖刺,老樹的葉呈橢圓形,常無刺或僅先端有刺,上面深綠色,光亮,背面黃綠色,兩面無毛。花雜性,雄花和兩性花同株,花白色,數朵排列成傘形簇生於二年生枝條的葉腋;花萼杯狀,4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鈍,外面有短柔毛;花瓣4,倒卵形或長圓形,長約2.5mm,寬約1.5mm,基部愈合;雄蕊4,與花瓣互生,花藥橢圓形,縱裂;子房上位,4室,花柱極短,柱頭4淺裂。核果球形,鮮紅色,直徑約8mm。種子4枚。花期4~5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類長方形或矩圓狀長方形,偶有長卵圓形,長3~8cm,寬1.5~4cm。先端具3枚較大的硬刺齒,頂端1枚常反曲,基部平截或寬楔形,兩端有時各具刺齒1~3枚,邊緣稍反卷;長卵圓形葉常無刺齒。上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光澤,下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葉脈羽狀,葉柄較短。革質,硬而厚。氣微,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葉片近基部橫切面:上表皮細胞類方形,壁厚,外被厚的角質層,主脈處有單細胞非腺毛;下表皮細胞略小,可見氣孔。柵欄組織為2~4列細胞,海綿組織疏松;主脈處上、下表皮內為1至數列厚角細胞。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其上、下方均具木化纖維群。葉緣表皮內常依次為厚角細胞及石細胞半環帶,再內為木化纖維群;葉緣近葉柄處僅有數列厚角細胞,近基部以上漸無厚角組織。葉緣表皮內及主脈處下表皮內厚角組織中偶有石細胞,韌皮部下方的纖維群外亦偶見。薄壁組織及下表皮細胞常含草酸鈣簇晶。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山谷、溪邊、路旁雜木林中或灌木叢中。庭院常見栽培。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季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葉柄,篩去灰屑。

  【性能功用】苦,涼。歸肝經腎經。清熱養陰,平肝,益腎。用於肺痨咯血,骨蒸潮熱,頭暈目眩;高血壓症。內服:9~15g,水煎服。

  【附注

  1.置干燥處貯藏。

  2.廣東、廣西、江西、安徽等部分地區曾將小檗科植物闊葉十大功勞Mahonia bealei( Fort.) Carr.或狹葉十大功勞Mahonia fortunei(Lindl.) Fedde的干燥葉作功勞葉使用。其原植物形態特征和生境分布詳見“十大功勞”一藥條下。

  以上三種功勞葉藥材性狀鑒別檢索表:

  1.葉片長橢圓狀四方形,長4~9cm,寬2~6cm,先端有3個等長的刺,中間至基部每側邊緣有1~2個刺或無刺;葉面不平整…………………枸骨葉

   1.葉片先端僅有1個長刺;葉面較平。

    2.葉片廣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14cm,寬2~8cm,每側邊緣有2~7刺狀鋸齒…………………闊葉十大功勞

   2.葉片狹披針形,長6~15cm,寬1~2cm,邊緣每側各有6~13個大刺齒…………………狹葉十大功勞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