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海螵蛸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或金烏賊Sepia esculentaHoyle的干燥內殼。螵蛸,由飄绡二字演化而來。因該動物生於海中,藥材質地輕飄如绡,故名海螵蛸。
【藥材歷史考證】海螵蛸,原名烏賊魚骨,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東海池澤,取無時。”《本草圖經》曰:“今近海州郡皆有之,……能吸波噗墨以溷水,所以自衛,使水匿不能為人所害。……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傍,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輕虛而白,又有兩須如帶,可以自纜,故別名纜魚。”《本草蒙荃》在烏賊魚條下曰:“腹中血並膽汁,又如墨黑甚多。每見大魚及人,吐黑混水自衛。人反認熟,得以網張。肉啖亦佳,益氣強志。且通經閉,兼療黑枯。骨名海螵蛸,醫科切要藥。輕脆而白,堪镂作钿。”《本草綱目》曰:“烏鍘無鱗有須,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炸熟以姜、醋食之,脆美。背骨名海螵蛸,形似樗蒲子而長,兩頭尖,色白,脆如通草,重重有紋,以指甲可刮為末。”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的海螵蛸相符。
【動物形態鑒定】
1.無針烏賊:體型中等大,頭部短,長約29mm,眼位於兩側。眼後有橢圓形嗅覺陷窩,前端中央有口,前方有腕4對和1對觸腕,呈放射狀排列於口的周圍,腕序4>;1>;3>;2,內方有吸盤4行。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為生殖腕。觸腕長度略超過胴體長,觸腕吸盤小而密,約20行,大小近相等。頭的腹面有一漏斗器。胴體卵圓形,長約157mm,寬約65mm,長為寬的2倍。兩側有肉鳍,前端略窄,漸向後端寬,胴體後腹有一腺孔。胴背有明顯的白色花斑,外套腔背面中央有一石灰質的長橢圓形內殼,後端無骨針。肛門附近有墨囊,遇敵時放出墨汁,以掩護自己。
2.金烏賊:與無針烏賊主要區別特征:胴體背有紫棕色細斑和白斑相間,雄性胴體背有波條狀紋。內殼後端具粗壯骨針。
【藥材性狀鑒定】無針烏賊呈扁長橢圓形,中間厚,邊緣薄,長9~14cm,寬2.5~3.5cm,厚約1.3cm。背面有磁白色脊狀隆起,兩側略顯微紅色,有不甚明顯的細小疣點;腹面白色,自尾端到中部有細密波狀橫層紋;角質緣半透明,尾部較寬平,無骨針。體輕,質松,易折斷,斷面粉質,顯疏松層紋。氣微腥,味微鹹。
金烏賊長13~23cm,寬約至6.5cm。背面疣點明顯,略呈層狀排列;腹面的細密波狀橫層紋占全體大部分,中間有縱向淺槽;尾部角質緣漸寬,向腹面翹起,末端有1骨針,多已斷落。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類白色。置顯微鏡下觀察,多數為不規則透明薄片,有的具細條紋;另有不規則碎塊,表面顯網狀或點狀紋理。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滴加稀鹽酸,產生氣泡。
【生境分布】生活於淺海中。無針烏賊分布於我國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金烏賊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域。
【采集加工】收集烏賊魚的骨狀內殼,洗淨,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干燥,砸成小塊。
【性能功用】鹹、澀,溫。歸脾經、腎經。收斂止血,澀精止帶,制酸,斂瘡。用於潰瘍病,胃酸過多,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遺精滑精,赤白帶下,胃痛吞酸;外治損傷出血,瘡多膿汁。內服:5~9g,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