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胡黃連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莖。胡,泛指外國或外族。該藥在古代由胡國波斯進口,其藥性似黃連,故名胡黃連。
【藥材歷史考證】胡黃連的始載本草《新修本草》曰:“出波斯國。生海畔陸地,八月上旬采,……苗若夏枯草,根頭似鳥嘴,折之肉似內似鹆眼者。”波斯國即今伊朗。
《本草圖經》曰:“今南海及秦隴間亦有之,初生似蘆,干似楊柳枯枝,心黑外黃,不拘時月收采。”《本草別說》曰:“胡黃連,折之塵出如煙者為真也。”《本草圖經》所載胡黃連產地,包括今廣東、陝西、甘肅,均未發現有本植物分布。其描述的植物形態與今之胡黃連不同,但藥材形態類似。胡黃連過去一直從印度進口,1960年中國醫科院藥物研究所在西藏發現了胡黃連同屬植物西藏胡黃連,經研究,其所含成分、苦味度及療效與進口胡黃連相似,可作胡黃連藥用。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長達20cm。葉全部基生成蓮座狀;葉片匙形至卵形,長3~6cm,頂端圓形,基部漸狹成短柄狀,邊緣具鋸齒,干時變黑。花葶直立,有棕色腺毛,穗狀花序長1~2cm;花萼5裂,不等;花冠深紫色,長8~10mm,具短筒,上唇略向前彎曲呈盔狀,頂端微凹,下唇3裂片長約達上唇之半;雄蕊4,前方一對伸出下唇;子房2室。蒴果長卵形,長8~10mm。花期7~8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2cm,直徑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狀節,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葉柄殘基。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極苦。
【藥材顯微鑒定】取本品粉末0.5g,置適宜器皿中,60℃~80℃升華4小時,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針狀、針簇狀、棒狀、板狀結晶及黃色球狀物。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60℃水浴中溫浸20分鐘。濾過。取濾液Iml,加三氯化鐵的乙醇溶液2滴,生成暗綠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5%α-荼酚的乙醇溶液2滴,搖勻,生成黃白色渾濁,緩緩沿管壁加硫酸0.5ml,兩液接界處顯紫色環,振搖後顏色變深,加水稀釋生成暗紫色沉澱。
2.取上項所得的升華物,加氯仿數滴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草酸、肉桂酸對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一乙醚一冰醋酸(5:5: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生境分布】生於高山草地及石堆中。分布於西藏南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時搗碎。
【飲片鑒別】本品為不規則的圓形薄片,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點狀錐管束,周邊深棕褐色,質脆。
【性能功用】苦,寒。歸肝經、胃經、大腸經。清濕熱,除骨蒸,消疳熱。用於濕熱瀉痢,黃疸,痔疾,骨蒸潮熱,小兒疳熱。內服:1.5~9g。水煎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