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僵蠶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4~5齡的幼蟲因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Vuill.而死的干燥體。該藥材為白色而僵硬的死蠶,故白僵蠶,簡稱僵蠶。
【藥材歷史考證】本品原名白僵蠶,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雲:“人家養蠶時,有合箔皆僵者,即暴燥,都不壞。今見小白色,似有鹽度者為好。”《本草圖經》曰:“白僵蠶,生穎川平澤。今所在養蠶處皆有之。用自僵死,白色而條直者為佳。”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本品相符。
【動物形態鑒定】雌雄成蟲全身皆密布白色鱗片。體長16~23mm。展翅39~43mm。頭部較小,復眼一對。口器退化,下唇須細小。觸角呈羽毛狀。翅二對,前翅位於中胸部,呈三角形,較大,外緣頂角後方向內凹切,各橫線色稍暗,不甚明顯,端線與翅脈灰褐色。後翅生於後胸,較小,較前翅色淡,邊緣有鱗毛,稍長。翅面有白色鱗片。雌性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性腹部狹窄,末端稍尖。
幼蟲體灰白色至白色,胸部2、3節稍膨大,有皺紋。腹部第8節背面有一尾角。蛹棕黃色至棕褐色,鮮蛹外被輕淡蠟質粉,長22~25mm,寬11~14mm。近紡錘形,雄蛹略小於雌蛹,色略深。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略呈圓柱形,多彎曲皺縮。長2~5cm,直徑0.5~0.7cm。表面灰黃色,被有白色粉霜狀的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頭部較圓,足8對,體節明顯,尾部略呈二分歧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外層白色,中間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絲腺環4個。氣微腥。味微鹹。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灰棕色或灰褐色。菌絲體近無色,細長卷曲纏結在體壁中。氣管壁碎片略彎曲或弧狀,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絲。表皮組織表面具網格樣皺縮紋理以及紋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有圓形毛窩,邊緣黃色;剛毛黃色或黃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未消化的桑葉組織中大多含草酸鈣簇晶或方晶。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人工飼養。主產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省。
【采集加工】多於春、秋季生產,將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蠶干燥。
【飲片炮制】
1.僵蠶:淘洗後干燥,除去雜質。
2.炒僵蠶:取淨僵蠶,照麸炒法炒至表面黃色。
【性能功用】鹹、辛,平。歸肝經、肺經、胃經。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用於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颌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痺,皮膚瘙癢。內服:5~9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