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栝樓根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中華栝樓(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天花,即雪花。其根制粉,潔白如雪,入藥性寒,故名天花粉。
【藥材歷史考證】栝樓根的始載本草《神農本草經》曰:“栝樓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一名地樓。”《名醫別錄》曰:“栝樓根,無毒,主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干,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澤姑。實,名黃瓜,主胸痺,悅澤人面。莖葉,療中熱傷暑。生洪農山谷及山陰地,人土深者良。生鹵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草經集注》雲:“出近道,籐生,狀如土瓜而葉有叉,……根人士六七尺,大二三圍者,服食亦用之。”《新修本草》雲:“今用根作粉,大宜服石,虛熱人食之。作粉如作葛粉法,潔白美好。今出陝州者,白實最佳。”《日華子本草》亦名之“栝樓根”。
《本草圖經》曰:“今所在有之。實名黃瓜。……根亦名白藥,皮黃肉白。三、四月內生苗,引籐蔓。葉如甜瓜葉,作叉,有細毛,七月開花,似葫蘆花,淺黃色。實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黃色。二月、八月采根,刮去皮,曝干,三十日成。其實有正圓者,有銳而長者,功用皆同。其根惟歲久人士深者佳。鹵地生者有毒。”《本草圖經》又曰:“天花粉,生明州。味苦,寒。無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氣安中,續絕傷,……十一月、十二月采根用。”以上所述功效與《神農本草經》所述栝樓根基本相同。
《證類本草》曰:“栝樓主消渴,古方亦單用之。”《證類本草》又引孫思邈作粉法:“深掘大根,厚削皮至白處,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易水,經五日取出,搗爛研,以絹袋盛之,澄濾令極細如粉,去水。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並宜。”《本草綱目》曰:“其根作粉,潔白如雪,故謂之天花粉。蘇頌圖經重出天花粉,謬矣,今削之。”《本草綱目》又曰:“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長數尺。秋後掘者結實有粉。夏月掘者有筋無粉,不堪用。”
李時珍引《雷公炮炙論》曰:“用根亦取大二三圍者,去皮搗爛,以水澄粉用。”李時珍又引周定王曰:“秋冬采根,去皮寸切,水浸,逐日換水,四五日取出,搗泥,以絹袋濾汁澄粉,曬干用。”
根據以上所述考證,栝樓根即為本品。栝樓在古代又名天瓜,天瓜與天花音極相近,天瓜有可能是音似而訛傳成天花。因其可制粉用,故得名天花粉。再說,天花粉之名也有一定意義,其中的天花二字,有雪花之義。因其根制粉,潔白如雪,入藥性寒,故得其名。結合以上本草所述的栝樓根制粉使用方法,我們認為古代天花粉,也是指用栝樓根加工制成的藥食兩用之粉。因此,我們將其根定名為古代本草著作和醫典中通用名稱栝樓根更為確切。
【植物形態鑒定】攀援籐本,長達10米;塊根圓柱狀,粗大肥厚,富含澱粉,淡黃褐色。莖較粗,多分枝,具縱稜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葉片紙質,輪廓近圓形,長寬均約5~20厘米,常3~5 (-7) 淺裂至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而僅有不等大的粗齒,裂片菱狀倒卵形、長圓形,先端鈍,急尖,邊緣常再淺裂,葉基心形,彎缺深2~4厘米,上表面深綠色,粗糙,背面淡綠色,兩面沿脈被長柔毛狀硬毛,基出掌狀脈5條,細脈網狀;葉柄長3~10厘米,具縱條紋,被長柔毛。卷須3~7歧,被柔毛。
花雌雄異株。雄總狀花序單生,或與一單花並生,或在枝條上部者單生,總狀花序長10~20厘米,粗壯,具縱稜與槽,被微柔毛,頂端有5~8花,單花花梗長約15厘米,花梗長約3毫米,小苞片倒卵形或闊卵形,長1.5~2.5 (-3) 厘米,寬1~2厘米,中上部具粗齒,基部具柄,被短柔毛;花萼筒筒狀,長2~4厘米,頂端擴大,徑約10毫米,中、下部徑約5毫米,被短柔毛,裂片披針形,長10~15毫米,寬3~5毫米,全緣;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長20毫米,寬18毫米,頂端中央具1綠色尖頭,兩側具絲狀流蘇,被柔毛;花藥靠合,長約6毫米,徑約4毫米,花絲分離,粗壯,被長柔毛。雌花單生,花梗長7.5厘米,被短柔毛;花萼筒圓筒形,長2.5厘米,徑1.2厘米,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橢圓形,綠色,長2厘米,徑1厘米,花柱長2厘米,柱頭3。
果梗粗壯,長4~11厘米;果實橢圓形或圓形,長7~10.5厘米,成熟時黃褐色或橙黃色;種子卵狀橢圓形,壓扁,長11~16毫米,寬7~12毫米,淡黃褐色,近邊緣處具稜線。花期5~8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不規則圓柱形、紡錘形或瓣塊狀,長8~16cm,直徑1.5~5.5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有縱皺紋、細根痕及略凹陷的橫長皮孔,有的有黃棕色外皮殘留。質堅實,斷面白色或淡黃色,富粉性,橫切面可見黃色木質部,略呈放射狀排列,縱切面可見黃色條紋狀木質部。氣微,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根橫切面:
1.栝樓木栓層為14~20列木栓細胞,黃色。皮層有1~4列石細胞斷續排列成環,石細胞長方形、橢圓形或多角形,長至180μm,直徑至140μm。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寬廣,導管3~5(~10)個成群,或單個散在,直徑360μm,次生木質部束常排列為一次二歧狀,初生木質部導管附近常有木間韌皮部。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2.中華栝樓石細胞類方形或不規則形,邊緣常有短角狀突起或分枝狀,長至250μm,直徑至100μm;導管直徑至465μm。
粉末特征:
1.栝樓淡黃白色。①澱粉粒單粒較少,類圓形,直徑5~35(~45)μm,臍點點狀、短縫狀或人字狀,大粒層紋明顯;復粒多見,由2~14(~18)分粒組成,常有1~3個大分粒與10多個小分粒復合。②石細胞類方形、類長方形、類三角形或類圓形,少數有短鈍的突起或分枝,直徑40~140μm,有的長達180μm,壁厚4~15(~20) tim,有的一側壁較薄,紋孔、孔溝細密,層紋多不明顯。③具緣紋孔導管多破碎,完整者直徑約至400 ptm,具緣紋孔直徑6~9μm,排列緊密。④木纖維多為纖維管胞,常碎斷,直徑30~50μm,壁厚4~8μm。此外,有木薄壁細胞及韌皮纖維。
2.中華栝樓澱粉粒直徑2~50μm;復粒由2~9分粒組成。石細胞類方形或不規則形,邊緣常有短角狀突起或分枝狀,長至250μm,直徑至100μm。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2g,加50%乙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瓜氨酸對照品,加50%乙醇溶解,制成每Iml含I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6μl及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一無水乙醇一冰醋酸一水(8:2:2: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烘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生境分布】中國分布於華北、中南、華東及遼寧、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分布於朝鮮、日本、越南和老撾。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挖,洗淨,除去外皮,切段或縱剖成瓣,干燥。
【飲片炮制】略泡,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甘、微苦,微寒。歸肺經、胃經。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用於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瘡瘍腫毒。內服:10~15g,水煎服。本品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