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硫黃
【藥材來源鑒定】品為自然元素類礦物硫族自然硫(S)。此礦石呈黃色,入藥性溫而通流,有通便之功,可治療冷結便秘,故名石硫黃,簡稱硫黃。
【藥材歷史考證】硫黃,原名石硫黃,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雲:“今第一出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色如鵝子初出殼,名昆侖黃。次出外國,從蜀中來,色深而煌煌。”《本草圖經》曰:“今惟出南海諸番,嶺外(即嶺南)州郡或有,而不甚佳。以色如鵝子初出殼者為真,謂之昆侖黃。其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號冬結石,半白半黑名神驚石,並不堪入藥。又有一種土流黃,出廣南(今兩廣)及榮州(今四川中部),溪間水中流出。”《本草綱目》引《庚辛玉冊》雲:“硫黃有二種:石硫黃,生南海琉球(即琉球群島)山中;土硫黃,生於廣南。以嚼之無聲者為佳。舶上倭硫黃亦佳。”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硫黃有三種。一種是石硫黃,產山石間,其黃色瑩淨無夾石者可入藥,雜色的不入藥或不直接入藥用。一種是土硫黃,屬含硫礦物風化帶由有機質還原出的硫黃堆積物,雜有粘土質及鐵礬等,只宜外用。第三種即制硫黃,多由硫化鐵或其他硫化物煉取,無論何種色澤的石硫黃,乃至土硫黃均可用來煉制升華的硫。現今供藥用的均為制硫黃。
【礦物形態鑒定】自然硫Sulfur晶體結構屬斜方晶系。晶體為錐柱狀、板柱狀、板狀或針柱狀,集合體呈致密或疏松塊狀,或為泉華狀及隱晶的土狀塊體、皮殼、被膜等。黃、蜜黃或褐黃色;因含雜質可帶灰、黑或綠、紅色調。條痕白色至淡黃色。晶面金剛光澤,斷口松脂或油脂狀光澤。近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多組、不完全。致密塊體呈貝殼狀至不平坦狀斷口。硬度1~2。相對密度2.05~2.08。性脆、易碎,受熱易產生裂紋。有硫黃臭味。加熱至270℃則燃燒,火焰藍色,並放出刺鼻臭味。易溶於二硫化碳、松節油、煤油,但不溶於水及鹽酸和硫酸;遇強硝酸和王水則被氧化為硫酸。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不規則塊狀。黃色或略呈綠黃色。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澤,常有多數小孔。用手握緊置於耳旁,可聞輕微的爆裂聲。體輕,質松,易碎,斷面常呈針狀結晶形。有特異的臭氣,味淡。
【藥材顯微鑒定】透射偏光鏡下:無色透明,微帶黃色。高突起,暗邊明顯。折光率:Np=1.9579,Nm=2.0371,Ng=2.245。干涉色極高,斜消光。2V=69°;;雙折射率=0.2571。
【藥材理化鑒定】本品燃燒時易熔融,火焰為藍色,並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氣。
【生境分布】自然硫主要形成於火山噴氣作用,火山硫含少量砷、硒、鋅和铊。沉積巖或風華帶中的自然硫含粘土、有機質、瀝青等機械混入物。主產於內蒙古赤峰、陝西南部、四川甘孜、河南洛陽、山西;江蘇、湖南、江西、廣東、台灣亦產。
【采集加工】采挖後,加熱熔化,除去雜質;或用含硫礦物經加工制得。
【飲片炮制】
1.硫黃:除去雜質,敲成碎塊。
2.制硫磺:取淨硫黃塊,與豆腐同煮,至豆腐顯黑綠色時,取出,漂淨,陰干。
每硫黃100kg,用豆腐200kg。
【性能功用】酸,溫;有毒。歸腎經、大腸經。外用解毒殺蟲療瘡;內服補火助陽通便。外治用於疥癬,禿瘡,陰疽惡瘡;內服用於陽痿足冷,虛喘冷哮,虛寒便秘。內服:1.5~3g,炮制後入丸散服。外用:適量,研末油調塗敷患處;孕婦慎服。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