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千金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續隨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種子。因本植物“初生一莖,莖端生葉,葉中復出數莖相續”,故名續隨子。因其藥效貴如千金,故又名千金子。
【藥材歷史考證】千金子,原名續隨子。其始載本草為《蜀本草》。《開寶本草》曰:“續隨子,……生蜀郡及處處有之。苗如大戟。一名拒冬,一名千金子。”《本草圖經》曰:“今南中多有,北土差少。苗如大戟。初生一莖,莖端生葉,葉中復出數莖相續。花亦類大戟,自葉中抽干而生。實青,有殼。人家園亭中多種以為飾,秋種冬長,春秀夏實。故又名拒冬。實入藥,采無時。下水最速。然有毒損人,不可過多。”並附有“廣州續隨子”圖。李時珍曰:“莖中亦有白汁。”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千金子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二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株微被白粉,含白色乳汁。莖直立,圓柱形,粗壯,分枝多。葉對生,莖上部葉較密,線狀披針形,無柄;莖上部葉具短柄,葉片廣披針形,長5~15cm,寬6~15mm,頂端銳尖,基部近心形,全緣,主脈突出,側脈多不顯。花單性,雌雄同株,總花序頂生,有2~4傘梗,呈傘狀;基部有2~4葉狀苞片輪生,每傘梗再叉狀分枝,具2枚三角狀卵形苞片;總苞杯狀,頂端4~5裂;腺體4,略呈新月形;雄花多數,每花具雄蕊1枚;雌花1朵,位於花序中央,子房3室,每室有1胚珠。蒴果類球形,長5~6mm,直徑3~4mm,無毛。種子矩圓形。花期4~7月,果期7~8月。
【藥材性狀鑒定】呈橢圓形或倒卵形,長約5mm,直徑約4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具不規則網狀皺紋,網孔凹陷處灰黑色,形成細斑點。一側有縱溝狀種脊,頂端為突起的合點,下端為線形種脊,基部有類白色突起的種阜或具脫落後的疤痕。種皮薄脆,種仁白色或黃白色,富油質。氣微,味辛。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種皮表皮細胞波齒狀,外壁較厚,細胞內含棕色物質;下方為1~3列薄壁細胞組成的下皮;內表皮為l列類方形柵狀細胞,其側壁內方及內壁明顯增厚。內種皮柵狀細胞1列。棕色,細長柱狀,壁厚,木化,有時可見壁孔。外胚乳為數列類方形薄壁細胞;內胚乳細胞類圓形;子葉細胞方形或長方形;均含糊粉粒。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5g,研碎,加石油醚(60℃~90℃)適量,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藥渣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2小時,回收乙醇20ml,備用。
1.取石油醚溶液2ml,放入試管中,置水浴上蒸干,殘渣加冰醋酸1ml使溶解,再沿管壁加醋酐一硫酸(19:1)的混合液1ml,兩液接界面由淡棕色變為暗褐色或棕色。(檢查甾萜類)
2.取乙醇溶液1ml,加3%碳酸鈉溶液1ml,置水浴上加熱10分鐘,加20%4-氨基安替比林80%乙醇溶液和鐵氰化鉀試液各2滴,溶液顯黃棕色或紅棕色。(檢查香豆精類)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山坡,多栽培。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河南、湖南、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時采割地上部分,曬干,打下種子,再曬干,除去雜質。
【飲片炮制】
1.千金子:除去雜質,篩去泥沙,洗淨,撈出,曬干。用時打碎。
2.千金子霜:取淨千金子,搓去外殼,用紙包裹,置爐旁烤至油盡取下,剝去紙,放涼,或碾碎後用紙包裹微烤後,壓搾去油,碾細備用。
【性能功用】辛,溫;有毒。歸肝經、腎經、大腸經。逐水消腫,破血消癥。用於水腫,痰飲,積滯脹滿,二便不通,血瘀經閉;外治頑癬,疣贅。內服:千金子霜1~2g,多入丸、散服。外用:千金子適量,搗爛敷患處。孕婦及體弱便溏者忌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