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牡蛎的鑒別方法

牡蛎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牡蛎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牡蛎科動物長牡蛎Ostrea gigas Thunb.、大連灣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或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干燥貝殼。

  【藥材歷史考證】牡蛎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東海池澤,采無時。”《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海中蚌屬,以牡者良。今萊州昌陽縣海中多有,二月、三月采之。”《本草圖經》謂:“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閩中及通、泰間尤多。此物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蛎房,一名壕山,晉安人呼為壕莆。初生海邊才如拳石,四面漸長,有一二丈者,嶄巖如山。每一房內有壕肉一塊,肉之大小隨房所生,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腹。”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的牡蛎相符。

  【動物形態鑒定

  1.長牡蛎:貝殼大型,長而厚,呈長條形或長卵形。背、腹緣幾乎平行,長150~500mm,高40~150mm。一般殼長為高的3倍。左殼附著,稍大,右殼稍小,扁平如蓋。殼表面平坦或有幾個大而淺的凹陷。鱗片堅厚,排列稀疏,環生呈層狀、層紋狀或水波紋狀,沒有明顯的放射肋。殼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左殼凹下很深,有時達50mm,鱗片較右殼粗大。殼內面瓷白色,韌帶槽細長而尖。閉殼肌痕馬蹄形,棕黃色,位於殼的後部背側。

  2.大連灣牡蛎與長牡蛎主要區別特征:貝殼呈三角形,背、腹緣成“八”字形,鱗片巨大,起伏成波浪狀。

  3.近江牡蛎與以上二種主要區別特征:貝殼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環生薄而平直的黃褐色或暗紫色鱗片。鱗片平,無放射肋,但殼表面常有突起,凹凸不平。

  【藥材性狀鑒定

  1.長牡蛎: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50cm,高4~15cm。右殼較小,鱗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面平坦或具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內面瓷白色,殼頂二側無小齒。左殼凹下很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面小。質硬,斷面層狀,潔白。氣微,味微鹹。

  2.大連灣牡蛎: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疏松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內面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肋數個,明顯,內面凹下呈盒狀,鉸合面小。

  3.近江牡蛎: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等。右殼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黃等色,環生同心鱗片,幼體者鱗片薄而脆,多年生長後鱗片層層相疊,內面白色,邊緣有時淡紫色。

  【藥材顯微鑒定】將貝殼折斷或鋸開成三種斷面。縱斷面為與生長線相垂直方向;橫斷面為與生長線相平行方向;表平行斷面為貝殼自然平放的方向。將上述三種斷面平放磨石上磨薄至顯微鏡下能看清為一層結構時,置90%乙醇~95%乙醇一無水乙醇各10分鐘,乙醚30分鐘,二甲苯10分鐘後封片鏡檢。

  (1)近江牡蛎:葉片狀結構,葉片不規則並彎曲,寬5~10μm,緊密排列。粉末雪白色,鏡下觀察為白色不透明小粒,邊緣鈍圓,偶可見連成小珊瑚狀的棕紅、紫黑色微粒。

  (2)大連灣牡蛎:葉片不規則彎曲,寬3~11μm,平行排列,偶有細小的交錯。粉末米色,微粒多聚集,分散的微粒多呈不規則條狀,邊緣不整齊,從微透明的片狀微粒中可見細微的葉片狀結構。

  【藥材理化鑒定】取粉末置紫外光燈下觀察,大連灣牡蛎顯淺灰色熒光,近江牡蛎顯紫灰色熒光。

  【生境分布】生活於鹽度較低的海區,潮間帶至低潮線以下7~20m的泥灘上,以河口及內灣較多。長牡蛎、近江牡蛎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大連灣牡蛎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等省的沿海。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淨,曬干。

  【飲片炮制】

  1.牡蛎:洗淨,干燥,碾碎。

  2.煅牡蛎:取淨牡蛎,照明煅法煅至酥脆。

  【性能功用】鹹,微寒。歸肝經膽經腎經。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收斂固澀。用於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疬痰核,癥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泛酸。煅牡蛎收斂固澀。用於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吞酸。內服:9~30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本品宜先煎。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