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砂仁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姜科植物陽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綠殼砂Amomum villosum Lour, var.Xanthioides (Wall. ex Bak.)T.L.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實。本植物的果仁為眾多砂粒樣種子聚集而成的種子團,故名砂仁。
【藥材歷史考證】砂仁原名縮沙蜜,其始載本草《藥性論》雲:“縮沙蜜出波斯國(今伊朗)。”《海藥本草》雲:“今按陳氏,生西海(今印度洋、波斯灣、地中海)及西戎諸國,……多從安東道來。”《本草圖經》曰:“縮沙蜜生南地,今惟嶺南山澤間有之。苗莖似高良姜,高三四尺,葉青,長八九寸,闊半寸已來。三月、四月開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實,五七十枚作一穗,狀似益智,皮緊厚而皺,如栗紋,外有刺,黃赤色。皮間細子一團,八漏可四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黑色。”並附有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縮沙蜜圖。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古代砂仁有國產與進口之分,進口者即今之綠殼砂,產嶺南者即今陽春砂。
【植物形態鑒定】
1.陽春砂: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莖匍匐地面,節上被褐色膜質鱗片。莖直立。葉2列,無柄;葉片披針形,長25~37cm,寬3~7cm,頂端尾尖,基部近圓形,兩面光滑無毛;葉舌半圓形,長3~5mm,葉鞘開放,抱莖。花莖由根莖上抽出,穗狀花序橢圓形,總花梗長4~8cm,被褐色短絨毛;苞片披針形,長18mm;小苞片管狀,長10mm;花萼管狀,頂端3淺裂;花冠簡細長,先端3裂,白色,裂片倒卵狀長圓形;唇瓣圓匙形,頂端2裂,反卷,中脈凸起,黃色而染紫紅,基部有兩個紫色痂狀斑;雄蕊1,花藥長約6mm,藥隔頂端的花瓣狀附屬物3裂,中間裂片半圓形,兩側耳狀;子房被白色柔毛。蒴果橢圓形,長15~20mm,成熟時紫紅色,表面被柔刺;種子多角形,有濃郁香氣。花期5~6月,果期8~9月。
2.綠殼砂與陽春砂主要區別特征:蒴果成熟時綠色,果皮上的柔刺較扁。種子團干後外面常被一層白粉。
3.海南砂與陽春砂主要區別特征:葉舌長20~45mm。蒴果卵圓形,具鈍三稜,長15~20mm,被片狀、分裂的短柔刺,刺長不超過1mm。
【藥材性狀鑒定】
1.陽春砂、綠殼砂:呈橢圓形或卵圓形,有不明顯的三稜,長1.5~2cm,直徑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狀突起,頂端有花被殘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軟。種子結集成團,具三鈍稜,中有白色隔膜,將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5~26粒。種子為不規則多面體,直徑2~3mm;表面棕紅色或暗褐色,有細皺紋,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質硬,胚乳灰白色。氣芳香而濃烈,味辛涼、微苦。
2.海南砂:呈長橢圓形或卵圓形,有明顯的三稜,長1.5~2cm,直徑0.8~1.2cm。表面被片狀、分枝的軟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種子團較小,每瓣有種子3~24粒;種子直徑1.5~2mm。氣味稍淡。
【藥材顯微鑒定】陽春砂種子橫切面:假種皮有時殘存。種皮表皮細胞1列,徑向延長,壁稍厚;下皮細胞1列,含棕色或紅棕色物。油細胞層為l列油細胞,長76~106μm,寬16~25μm,含黃色油滴。色素層為數列棕色細胞,細胞多角形,排列不規則。內種皮為1列柵狀厚壁細胞,黃棕色,內壁及側壁極厚,細胞小,內含硅質塊。外胚乳細胞含澱粉粒,並有少數細小草酸鈣方晶。內胚乳細胞含細小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粉末灰棕色。內種皮厚壁細胞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觀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內含硅質塊,斷面觀為1列柵狀細胞,內壁及側壁極厚,胞腔偏外側,內含硅質塊。種皮表皮細胞淡黃色,表面觀長條形,常與下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下皮細胞含棕色或紅棕色物。色素層細胞皺縮,界限不清楚,含紅棕色或深棕色物。外胚乳細胞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充滿細小澱粉粒集結成的澱粉團,有的包埋有細小草酸鈣方晶。內胚乳細胞含細小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油細胞無色,壁薄,偶見油滴散在。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於山地陰濕處。陽春砂產於福建、廣東、廣西和雲南。綠殼砂產於雲南、廣東。海南砂產於海南、廣東、福建。
【采集加工】夏、秋間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或低溫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辛,溫。歸脾經、胃經、腎經。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於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洩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內服:3~6g,水煎服。本品入煎劑宜後下。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