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山柰的鑒別方法

山柰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山柰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的干燥根莖。

  【藥材歷史考證】山柰,原名三賴,其始載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曰:“其根分莳,春月抽芽,直上生一葉似車前而卷,至秋旁生一莖,開碎花紅白色,不結子,其本旁生小根,作叢,每根發芽,亦生一葉,至冬則凋,土人取根作段市之,其香清馥逼人。……廣東及福建皆有之。”《本草綱目》曰:“山柰生廣中,人家栽之。根葉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氣。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斷暴干,則皮赤黃色,肉白色。”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山柰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伏地草本。根莖塊狀,單個或數個連生,淡綠色或綠白色,具橫紋.芳香。葉通常2片,相對而生,平鋪於地面,葉片近圓形,長7~15cm,寬4~12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心形,無毛或於葉背被稀疏的長柔毛,干時於葉面可見紅色小點,近無柄;葉鞘長2~3cm。花4~12朵頂生,半藏於葉鞘中;苞片披針形,長25mm,花白色,有香氣,易凋謝;花萼約與苞片等長;花冠筒細長,裂片線形;唇瓣白色,基部具紫斑,長2.5cm;寬2cm,2深裂至中部以下;側生退化雄蕊倒卵狀楔形,長12mm;雄蕊1,無花絲,藥隔附屬物正方形,2裂。蒴果長圓形。花期8~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的橫切片,直徑1~2cm,厚0.3~0.5cm。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皺縮,有的有根痕或殘存須根;切面類白色,粉性,常鼓凸。質脆,易折斷。氣香特異,味辛辣。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類黃白色。澱粉粒眾多,主為單粒,圓形、橢圓形或類三角形,多數扁平,直徑5~30μm,臍點、層紋均不明顯。油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0~130μm,壁較薄,胞腔內含淺黃綠色或淺紫紅色油滴。螺紋導管直徑18~37μm。色素塊不規則形,黃色或黃棕色。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陰濕處。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有栽培。

  【采集加工】冬季采挖,洗淨,除去須根,切片,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未切片者,洗淨,潤軟,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辛,溫。歸胃經。行氣溫中,消食,止痛。用於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內服:6~9g,水煎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