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桑螵蛸的鑒別方法

桑螵蛸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桑螵蛸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螳螂科動物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干燥卵鞘。以上三者分別習稱“團螵蛸”、“長螵蛸”和“黑螵蛸”。螵蛸,由飄绡二字演化而來。因其藥材以生於桑樹上者為佳,其質地輕飄如绡,故名桑螵蛸。

  【藥材歷史考證】本品的始載本草《神農本草經》雲:“桑螵蛸生桑枝上。”《名醫別錄》雲:“螳螂子也。”《本草圖經》曰:“今在處有之,螳螂逢木便產,一枚出子百數,多在小木荊棘間。桑上者兼得桑皮之津氣,故以為佳。”《本草綱目》曰;“螳螂,骧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喜食人發,能翳葉捕蟬,……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後一齊出。”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桑螵蛸為產於桑樹上的螳螂卵鞘。現代所用桑螵蛸有采於桑樹之上者,但並非完全采於桑樹之上,其原動物也並非一種。

  【動物形態鑒定

  1.大刀螂:體型大,體長約8cm,黃褐色或綠色。頭部三角形,顏面較狹。前胸背部長於前胫節。前翅革質,前緣帶綠色,中部偏後方無眼狀白斑,翅較薄,透明度強。後翅比前翅稍長,靠近前緣及基部有棕褐色斑。雌性腹部特別膨大,足三對,細長,前足粗大,鐮刀狀,基部外緣有短棘17個左右,腿節下外緣有短棘4個,以第2個為最大。

  2.小刀螂:體中等大小,長4.8~6.5cm,灰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不規則的刻點散布其間。頭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細長,側緣細齒排列明顯。側角部的齒稍特殊。前翅革質,末端鈍圓,帶黃褐色或紅褐色,有污黃色斑點。後翅翅脈為暗褐色。前胸足腿節內側基部及胫節內側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紋。

  3.巨斧螳螂:體中等大小,綠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復眼發達,單眼3個。前胸粗短,前半部兩側擴大,最大寬度為最狹處的2倍。兩側有明顯的小齒。前翅革質,狹長如葉片狀,外緣及基部青綠色,中部透明,外緣中間有淡黃色斑塊;後翅膜質。前足鐮刀狀,前足基節下緣有4個齒。中足和後足細長。

  【藥材性狀鑒定

  1.團螵蛸:略呈圓柱形或半圓形,由多層膜狀薄片疊成,長2.5~4cm,寬2~3cm。表面淺黃褐色,上面帶狀隆起不明顯,底面平坦或有凹溝。體輕,質松而韌,橫斷面可見外層為海綿狀,內層為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室內各有1細小橢圓形卵,深棕色,有光澤,氣微腥,味淡或微鹹。

  2.長螵蛸:略呈長條形,一端較細,長2.5~5cm,寬1~1.5cm。表面灰黃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帶的兩側各有1條暗棕色淺溝及斜向紋理。質硬而脆。

  3.黑螵蛸:略呈平行四邊形,長2~4cm,寬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兩側有斜向紋理,近尾端微向上翹。質硬而韌。

  【生境分布】大刀螂、小刀螂棲於草叢及樹枝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巨斧螳螂常活動於農田附近的瓜架、桑樹、灌木或牆壁上。分布於廣東、台灣和湖北等地。

  【采集加工】深秋至次春采收,除去雜質,蒸死蟲卵,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蒸透,干燥,用時剪碎。

  【性能功用】甘、鹹,平。歸肝經腎經。益腎固精,縮尿,止濁。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小便白濁。內服:5~9g,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