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石榴皮的鑒別方法

石榴皮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石榴皮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干燥果皮。本植物原名安石榴。石,由息字訛傳而來。榴,由瘤字演化而來。本植物原由古代安息國(亞洲西部的古國)傳人我國,其果實垂於枝上,形似贅瘤,故名安息榴,後訛為安石榴,簡稱石榴。其果皮入藥,名石榴皮。

  【藥材歷史考證】石榴,原名安石榴,其始載本草《名醫別錄》雲:“安石榴……酸實殼,療下痢,止漏精。”以上也是石榴皮藥用的最早本草記載。《本草經集注》雲:“石榴,以花赤可愛,故人多植之,尤為外國所重。入藥惟根、殼而已。”《本草圖經》曰:“今處處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叢,種極易息,折其條盤土中便生。花有黃、赤二色。實亦有甘、酢二種。甘者可食,酢者入藥。”並附有“安石榴”圖。《本草衍義》曰:“安石榴有酸、淡兩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後經雨則自坼裂。……又有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皮合斷下藥,仍須老木所結及收之陳久者佳。”李時珍曰:“榴五月開花,有紅、黃、白三色,單葉者結實,千葉者不結實,或結亦無子也。實有甜、酸、苦三種。”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石榴皮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7m。樹皮有皺紋及橫皮孔;幼枝近圓形或略呈四稜形,頂端常呈刺狀,無毛。葉對生或簇生,具短柄;葉片矩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6cm,寬1~2cm,基部漸狹,全緣,無毛。花單生或數朵生於枝端或葉腋;花梗長2~6mm;花直徑2.5~4.5cm;花萼鐘狀,肉質肥厚,紅色,長2.5~3cm,下部與子房合生,頂端5~8裂,裂片三角狀卵形,外面有乳頭狀突起,宿存;花瓣紅色,與萼片同數而互生,倒卵形,長約2cm;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筒喉部周圍,花絲短細,橘紅色,長約5mm,花藥淡黃色;雌蕊1,子房下位或半下位,上部6室,具側膜胎座,下部3室,具中軸胎座。漿果近球形,果皮肥厚,革質,熟時紅色或帶黃色,頂端有宿萼。種子多數,倒卵形,有稜角,具紅色肉質多汁的外種皮,可食,內種皮硬革質。花期5~6月,果期7~8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不規則的片狀或瓢狀,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紅棕色、棕黃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澤,粗糙,有多數疣狀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狀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內表面黃色或紅棕色,有隆起呈網狀的果蒂殘痕。質硬而脆,斷面黃色,略顯顆粒狀。氣微,味苦澀。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外果皮為一列表皮細胞,排列較緊密,外被角質層。中果皮較厚,薄壁細胞內含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或方晶;石細胞單個散在,類圓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少數呈分枝狀,壁較厚;維管束散在。內果皮薄壁細胞較小,亦含澱粉粒及草酸鈣晶體,石細胞較小。

  本品粉末紅棕色。石細胞類圓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少數分枝狀,直徑27~102μm,壁較厚,胞腔大,有的含棕色物。表皮細胞類方形或類長方形,壁略厚。草酸鈣簇晶直徑10~25μm,稀有方晶。螺紋及網紋導管直徑12~18μm。澱粉粒類圓形,直徑2~10μm。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置60℃水浴中加熱10分鐘,趁熱濾過。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滴,即顯墨綠色。

  【生境分布】原產於巴爾干半島至伊朗及其鄰近地區。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張骞通西域時引種我國。現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廣泛栽培,以江蘇、河南等地種植面積較大。為常見果樹之一。

  【采集加工】秋季果實成熟後收集果皮,曬干。

  【飲片炮制

  1.石榴:皮除去雜質,洗淨,切塊,干燥。

  2.石榴皮:炭取石榴皮塊,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黃色、內部棕褐色。

  【性能功用】酸、澀,溫。歸大腸經。澀腸止瀉,止血,驅蟲。用於久瀉,久痢,便血,脫肛,崩漏,白帶,蟲積腹痛。內服:3~9g,水煎服。瀉痢初起者忌服。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