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五倍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楊Rhus potaninii Maxim.或紅麸楊Rhus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Diels)Rehd.et Wils葉上的干燥蟲瘿。其蟲瘿主要由綿蚜科昆蟲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倍蛋蚜Melaphis peitan Tsai et Tang、蛋鐵倍蚜Kaburagia ovogallis( Tsai etTang)等蚜蟲寄生而形成。按其外形不同,分為“肚倍”和“角倍”。
【藥材歷史考證】五倍子的始載本草為《本草拾遺》。《本草圖經》曰:“今以蜀中者為勝。生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大奢如拳。內多蟲。九月采子,暴干。”並附有“洋州五倍子”圖。李時珍曰:“膚木,即鹽膚子木也。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蛄蜥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木性殊也。”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五倍子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
1.鹽膚木: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2m,小枝棕褐色,被銹色柔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及葉柄有葉狀翅;小葉7~13片,長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雜性,黃白色;雄花花瓣長約2mm,雄蕊伸出;雌花花瓣長約1.6mm,邊緣具細睫毛,子房卵形,花柱3。核果扁球形,直徑4~5mm,被具節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果核直徑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2.青麸楊與鹽膚木主要區別特征:葉軸無翅,小枝無毛;小葉片全緣,基部偏斜,小葉柄短而明顯。
3.紅麸楊與鹽膚木主要區別特征:小枝被微柔毛;葉軸上部具狹翅,稀不明顯;小葉全緣,基部不偏斜,無小葉柄。
【藥材性狀鑒定】肚倍呈長圓形或紡錘形囊狀,長2.5~9cm,直徑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質硬而脆,易破碎,斷面角質樣,有光澤,壁厚0.2~0.3cm,內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蟲及灰色粉狀排洩物。氣特異,味澀。角倍呈菱形,具不規則的角狀分枝,柔毛較明顯,壁較薄。
【藥材顯微鑒定】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熱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即生成藍黑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10%酒石酸銻鉀溶液2滴,即生成白色沉澱。
【生境分布】鹽膚木生於向陽山坡、溝谷、溪邊的疏林下或灌叢中;我國除東北、內蒙古和新疆外,其余各省區均有分布;主產於四川、貴州。青麸楊生於山坡干燥處、灌木叢中;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紅麸楊生於向陽山坡、疏林下或灌木叢中;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殺死蚜蟲取出,干燥。
【飲片炮制】敲開,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酸、澀,寒。歸肺經、大腸經、腎經。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濕斂瘡。用於肺虛久咳,肺熱痰嗽,久瀉久痢,盜汗,消渴,便血痔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皮膚濕爛。內服:3~6g,水煎服。外用:適量。
【附注】
1.置干燥處貯藏,防壓。
2.五倍子的形成:形成五倍子的蚜蟲很多,主要有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除河北、山西、山東、江蘇、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周氏倍花蚜Floraphis choui Xiang,分布於陝西;鐵倍花蚜Floraphismeitanensis Tsai et Tang,分布於陝西、貴州、四川;棗鐵倍蚜Kaburagia ensigallis Tsai et Tang,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四川;蛋肚倍蚜Kaburagia ovatirhusicola Xiang,分布於陝西、湖北;蛋鐵倍蚜Kaburagia ovogallis (Tsai et Tang),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四川;肚倍蚜Kaburagia thusicola Takagi,分布於陝西、湖北;米倍蚜Meitanaphis microgallis Xiang,分布於陝西;紅小鐵棗倍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 Tsaiet Tang,分布於陝西、貴州、四川;倍蛋蚜Melaphis peitan Tsai et Tang,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四川;圓角仿蚜Nurudea sinica Tsai et Tang,分布於陝西、湖南、貴州;花冠倍樣蚜Nurudeopsis shiraii( Matsumura),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浙江、貴州、四川。
以上五倍子蚜等蚜蟲均是寄生昆蟲,其夏季致瘿寄主為鹽膚木類植物,主要有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楊Rhus potaninii Maxim.或紅麸楊Rhus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Diels)Rehd. etWils等。其越冬寄主為提燈藓科植物,主要有疣燈藓Trachystis macrophylla (Doz. et Molk.)Lindb.、尖葉提燈藓Mnium cuspidatum Hedw.、側枝提燈藓Mnium maximoviczii Lindb.及圓葉提燈藓Mnium vesicatum Bcach.。
以五倍子蚜和鹽膚木為例,每年4~5月,鹽膚木萌生幼芽時,五倍子蚜蟲羽化為有翅的春季遷移蚜從其越冬寄主提燈藓科植物飛至鹽膚木上生活並產生有性的無翅雌、雄蚜蟲,雌、雄蚜蟲交配產生無翅單性雌蟲干母,干母在鹽膚木幼嫩葉的總軸兩側葉翅上吸取液汁生活,同時分泌唾液,使組織的澱粉轉為單糖,並刺激葉片細胞增生,逐漸形成外壁綠色的內部中空的囊狀蟲瘿,將蟲體包藏在內,此即五倍子雛形。在形成蟲瘿的過程中,蟲瘿初呈綠色小球形,逐漸增大,至8~9月,即增大較速,同時,囊中雌蟲反復地進行單性生殖,並由無
翅蚜蟲發育成有翅蚜蟲,不再攝取植物液汁。蟲瘿外壁此時即漸轉為紅色,鞣質含量達到最高。若不及時采收,則蟲瘿完全成熟,內部水分漸少,再受陽光曝曬,逐漸萎縮以至破裂。有翅成蟲飛出,寄生在越冬寄主提燈藓科植物上進行單性生殖,胎生無翅蚜蟲,並分泌白蠟狀物覆蓋蟲體,進入越冬狀態,至次年春季發育成有翅胎生雌蟲,再飛至鹽膚木上產生無翅雌、雄蚜蟲。由於五倍子蚜蟲種類不同和其營瘿部位習性不同而形成五倍子外形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