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棕榈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棕榈科植物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Wendl.的干燥葉柄。
【藥材歷史考證】本品原名拼榈木皮,其始載本草《本草拾遺》雲:“初生子黃白色,作房如魚子。……榈一名棕榈,即今川中拼棕榈。”《本草圖經》雲:“栟棕榈亦日榈,出嶺南及西川,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旁無枝條,葉大而圓,歧生枝端,有皮相重,被於四旁,每皮一匝為一節,……六七月生黃白花,八九月結實,作房如魚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木用。”《本草綱目》雲:“棕榈,川、廣甚多,今江南亦種之,最難長。初生葉如白及葉,高二三尺則木端數葉大如扇,上聳,四散歧裂,其莖三稜,四時不凋。其干正直無枝,近葉處有皮裹之,每長一層即為一節,……三月於木端莖中出數黃苞,苞中有細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狀如魚腹孕子,謂之棕魚,亦名棕筍。漸長出苞,則成花穗,黃白色,結實累累,大如豆,生黃熟黑,甚堅實。”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所用棕榈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常綠喬木,高約15m。莖圓柱形,不分枝。葉簇生於莖頂;葉片圓扇形,革質,長約50~70cm,具皺折,掌狀深裂至葉片中部;葉柄長達1m以上,基部具葉鞘,抱莖,分裂為棕褐色纖維狀毛(即棕衣),葉鞘脫落後,莖上留下環狀節。肉穗花序自葉叢中抽出,下部具多數大形鞘狀苞;花小,多數,淡黃色,單性,雌雄異株,花被6片,排成2輪;雄蕊6;雌蕊3,子房上位,1室,胚珠1。核果球形或近腎形,花被常宿存;種子1,扁球形或腎形,暗灰色。花期4~5月,果期11~12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長條板狀,一端較窄而厚,另端較寬而稍薄,大小不等。表面紅棕色,粗糙,有縱直皺紋;一面有明顯的凸出纖維,纖維的兩側著生多數棕色茸毛。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淡。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1g,加水20ml,加熱5分鐘,濾過,濾液用水稀釋成20ml。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2~3滴,即生成污綠色絮狀沉澱;另取濾液1ml,加氯化鈉明膠試液3滴,即顯白色渾濁。
【生境分布】生於村邊、溪旁、田邊、丘陵地或山地,栽培或野生。產於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采棕時割取舊葉柄下延部分及鞘片,除去纖維狀的棕毛,曬干。
【飲片炮制】
1.棕榈:除去雜質,洗淨,干燥。
2.棕榈炭:取淨棕榈,照煅炭法制炭。
【性能功用】苦、澀,平。歸肺經、肝經、大腸經。收澀止血。用於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內服:3~9g,水煎服。一般炮制後用。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