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竹茹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莖稈中干燥的中間層。
【藥材歷史考證】漢代《金匮要略》載有橘皮竹茹湯和竹皮大丸,是竹茹入藥的最早記載。竹茹又名淡竹皮茹,其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藥性論》有青竹茹藥用記載。《本草圖經》雲:“淡竹肉薄,節間有粉,南人以燒竹瀝者,醫家只用此一品。”《本草綱目》載有淡竹茹、苦竹茹等記載。《本草蒙荃》謂:“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裡黃皮。”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古代竹茹來源於多種竹類稈的中間層,其主流品種為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 Munro var. 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莖稈中的干燥中間層。
【植物形態鑒定】莖高3~20m,直徑5~25cm,莖環及箨環均甚隆起。箨鞘短於節間,無斑點,黃綠色至淡黃色;箨耳明顯;箨葉長披針形,具皺折,基部收縮。小枝有葉1~5片,葉鞘無毛;葉片質薄,無毛,深綠色,長7.5~16cm,寬1~2cm,狹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收縮為長約5mm的葉柄;葉舌綠色或帶紫色。生長數十年後開花,花期10月至次年4~5月,花後植株死亡。筍期4~5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為卷曲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松,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或路旁。野生或栽培。分布於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台灣等省區。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陰干。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飲片炮制】
1.竹茹: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2.姜竹茹:取淨竹茹,照姜汁炙法炒至黃色。
【性能功用】甘,微寒。歸肺經、胃經。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內服:4.5~9g。水煎服。
【附注】
1.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霉,防蛀。
2.據2005年版《中國藥典》記載,同科植物青稈竹Barn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Ii莖稈的干燥中間層,亦作為竹茹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