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栀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原名卮子。卮,為古代盛酒的器皿。因其花形如酒卮,故名。其果實入藥,名栀子。
【藥材歷史考證】栀子又名卮子,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南陽川谷,九月采實,暴干。”《本草圖經》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結實,如诃子狀,生青熟黃,中人深紅,……此亦有兩三種,入藥者山栀子,方書所謂越桃也。皮薄而圓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為佳。其大而長者,乃作染色,又謂之伏屍栀子,不堪人藥用。”並附有“江陵府栀子”、“建州栀子”圖。《本草綱目》曰:“卮子葉如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人夏開花,大如酒杯,白瓣黃蕊。隨即結實,薄皮細子有須,霜後收之。”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栀子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常綠灌木,高0.5~2m。枝圓柱形,灰色。葉對生或3葉輪生,革質,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4cm,寬2~7cm,全緣,側脈纖細,明顯;葉柄短;托葉鞘狀,膜質。花單生於枝頂,芳香,花梗短;萼管倒圓錐形,有稜,裂片線形;花冠未開放時成旋卷形排列,花開時成高腳杯狀,6~7裂,初為白色,後變為乳黃色;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著生於花冠喉部;子房1室。果實卵形,黃色,有翅狀縱稜6~8條。種子多數。花期5~7月,果期8~11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6條翅狀縱稜,稜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並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表面色較淺,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扁卵圓形,集結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紅棕色。果皮石細胞類長方形,果皮纖維細長,梭形,直徑約10μm,長約至110μm,常交錯、斜向鑲嵌狀排列;含晶石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直徑17~31μm,壁厚,胞腔內含革酸鈣方晶,直徑約8μm。種皮石細胞黃色或淡棕色,長多角形、長方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60~112μm,長至230ym,壁厚,紋孔甚大,胞腔棕紅色。草酸鈣簇晶直徑19~34μm。
【生境分布】生於溫暖地區的山坡雜木林中。分布於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全國大部分地區常見栽培。
【采集加工】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及雜質,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
【飲片炮制】
1.栀子:除去雜質,碾碎。
2.炒栀子:取淨栀子,照清炒法炒至黃褐色。
3.焦栀子:取淨栀子,照清炒法炒至焦黑色。
【性能功用】苦,寒。歸心經、肺經、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於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焦栀子涼血止血。用於血熱吐衄,尿血崩漏。內服:6~9g;水煎服。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