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益母草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地上部分。此草人藥有活血調經之功,為婦科經產之良藥,故名益母草。
【藥材歷史考證】益母草原名益母,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列在“茺蔚子”條中。《本草經集注》曰:“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具三稜。”荏,即白蘇。《本草圖經》引郭璞雲:“今茺蔚也。葉似荏,方莖白花,花生節間。”《本草圖經》曰:“今園圃及田野見者極多,形色皆如郭說,而苗葉上節節生花,實似雞冠子,黑色,莖作四方稜,五月采。”《本草綱目》曰:“茺蔚近水濕處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黃麻莖,其葉如艾葉而背青,一梗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稜,褐色……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種,莖、葉、子、穗皆一樣。但白者能人氣分,紅者能人血分,別而用之可也。……陳藏器本草又有錾菜,雲生江南濕地,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主產後血病。此即茺蔚之白花者,故其功主血病亦相同。”早在我國明代,李時珍能對該植物描述如此詳細,實在難能可貴。其中“莖方”,“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稜,褐色”等描述文字,幾乎與現代植物分類學描述相符。
根據以上本草所述,結合《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附圖考證,古代所用的益母草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屬Leonurus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紅紫花)、白花益母草I。eonurus japonicus Houtt.f.niveus Baranov et Skvortz(白花)及錾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白花)。
【植物形態鑒定】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通常高30~120cm,鈍四稜形,有倒向粗糙伏毛,多分枝。葉對生;莖下部葉輪廓為卵形,掌狀3裂,裂片呈長圓狀菱形至卵圓形,長2.5~6cm,寬1.5~4cm,裂片常再分裂,葉柄纖細,長2~3cm;莖中部葉輪廓為菱形,較小,通常分裂成3個或偶有多個長圓狀線形的裂片,葉柄長0.5~2cm。輪傘花序腋生,具8~15朵花,多數遠離而組成長穗狀花序;小苞片刺狀,長約5mm;花萼管狀鐘形,長6~8mm,外面貼生微柔毛,內面於離基部1/3以上被微柔毛,具5齒,前2齒靠合,較後3齒長;花冠粉紅色至淡紫紅色,長1~1.2cm,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內凹,下唇略短於上唇,3裂;雄蕊4,花絲疏被鱗狀毛;柱頭相等2淺裂。小堅果長圓狀三稜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9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縱溝,長30~60cm,直徑約0.5c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體輕,質韌,斷面中部有髓。葉交互對生,有柄;葉片灰綠色,多皺縮、破碎,易脫落;完整者下部葉掌狀3裂,上部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片,裂片全緣或具少數鋸齒。輪傘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狀,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長約2cm。氣微,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毛茸;腺鱗頭部4、6或8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4細胞。下皮厚角細胞在稜角處較多。皮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內皮層明顯。中柱鞘纖維束微木化。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在稜角處較發達。髓部薄壁細胞較大。薄壁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及小方晶。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草地或路旁。分布於全國各地。
【采集加工】夏季莖葉茂盛、花未開或初開時采割,曬干,或切段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迅速洗淨,潤透,切段,干燥。
【性能功用】苦、辛,微寒。歸肝經、心包經。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惡露不盡,水腫尿少;急性腎炎水腫。內服:9~30g。水煎服。孕婦禁用。
【附注】
1.置通風干燥處貯藏。
2.《本草經集注》曰:“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具三稜。”而《中華本草》誤載此文來源於《名醫別錄》。
3.在我國部分地區作為益母草藥用的還有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屬植物白花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f,niveus Baranov et Skvortz(產於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及錾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產於遼寧、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
以上三者主要區別見如下檢索表:
1.葉深裂達基部成3個狹裂片,其上再羽狀分裂成小裂片。
2.花冠粉紅、淡紫紅色…………………益母草
2.花冠白色…………………白花益母草
1.葉裂片寬大,其上有缺刻或粗鋸齒狀牙齒,不呈小裂片狀;花冠常白色…………………錾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