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豬苓
【藥材來源鑒定】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該藥材形似豬屎狀,與茯苓同類且功效相似,故名豬苓。
【本草品種歷史】豬苓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雲:“是楓樹苓,其皮至黑,作塊似豬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實者佳,用之削去黑皮乃秤之。”《本草圖經》曰:“今蜀州、眉州亦有之。舊說是楓樹苓,今則不必楓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塊,似豬糞,故以名之。”並附有“龍州豬苓”圖。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豬苓相符。【植物形態鑒定】菌核呈不規則塊狀或球狀,稍扁,有的有姜形分枝,長5~25厘米,直徑3~8厘米;表面凸凹不平,皺縮或有瘤狀突起,呈棕黑色或黑褐色,有油漆樣光澤;斷面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質化,較輕。子實體由菌核上生出,常多數合生;菌柄基部相連或多分枝;菌蓋肉質,圓形,中部臍狀,直徑1~3厘米,表面淡褐色至茶褐色;菌肉薄,白色;菌管白色;孢子無色,橢圓形或梨形。擔子短棒形,透明無色,頂生四個孢子。子實體在夏季形成。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厘米,直徑2~6厘米。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形似豬屎。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切面:全體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外層厚27~54微米,菌絲棕色,不易分離;內部菌絲無色,彎曲,直徑2~10微米,有的可見橫隔,有分枝或呈結節狀膨大。菌絲間有眾多草酸鈣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體形、規則的雙錐八面體形或不規則多面體,直徑3~60微米,長至68微米,有時數個結晶集合。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1克,加稀鹽酸10毫升,置水浴上煮沸15分鐘,攪拌,呈粘膠狀。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氯氧化鈉溶液(1~5)適量,攪拌,呈懸浮狀。
【生境分布】常寄生於楓、槭、柞、桦、椴、槲等樹的根旁土壤中。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主產於陝西、雲南、河南、山西、河北等省。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甘、淡,平。歸腎經、膀胱經。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洩瀉,淋濁,帶下。內服:6~12克,水煎服。
【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