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貓爪草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的干燥塊根。因其肉質塊根常呈紡錘形,頂端堅硬,數個簇生成貓爪狀,故名貓爪草。其原植物在毛茛屬中形體較小,故又名小毛茛。
【藥材歷史考證】貓爪草在古代本草中未見記載,其藥材名始見於《中藥材手冊》,現已推廣使用,並發展成為商品藥材。
【植物形態鑒定】一年生草本。塊根常呈紡錘形,數個簇生成貓爪狀,直徑3~5毫米。莖鋪散,高5~20厘米,多分枝,常無毛。基生葉簇生,葉柄長6~10厘米,葉片為單葉或三出復葉,寬卵形至圓腎形,長5~40毫米,小葉3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線形,無毛;莖生葉無柄,葉片較小,裂片線形。花單生於莖枝頂端,直徑1~1.5厘米;萼片5~7,長3~4毫米;花瓣5~7或更多,黃色或後變白色,倒卵形,長6~8毫米;雄蕊多數,花藥長約1毫米;心皮多數,離生,螺旋狀著生於無毛的花托上。聚合果近球形,直徑約6毫米;瘦果卵球形,長約1.5毫米,喙長約0.5毫米。花期3~4月,果期4~7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塊根呈紡錘形,常3~9個簇生,形似貓爪,長3~10毫米,直徑2~3毫米,頂端有黃褐色殘莖或莖痕,根末梢尖如爪狀。表面黃褐色或灰黃色,久存色澤變深,微有縱皺紋,並有點狀須根痕和殘留須根。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空心或實心,粉性。氣微,味微甘。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表皮細胞切向延長,黃棕色,有的分化為表皮毛,微木化。皮層為20~30列細胞組成,壁稍厚,有紋孔;內皮層明顯。中柱小,中柱鞘為1~2列薄壁細胞;木質部、韌皮部各2柬,間隔排列。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生境分布】生於平原濕草地、田邊荒地、路旁及山坡草叢中。分布於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洗淨,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曬干。
【性能功用】味甘、辛,性溫。歸肝經、肺經。散結,消腫。用於瘰疬,淋巴結結核未潰,肺結核,咽喉炎。內服:15~30克(單味藥可用至120克),水煎服。
【附注】1.置通風干燥處貯藏。
2.本種同屬植物肉根毛茛Ranunculus polii Franch.ex Hemsl.的干燥根,在安徽省南陵縣曾誤作貓爪草收購使用。其原植物與貓爪草主要區別特征:須根伸長,全部肉質增厚呈圓柱形;莖下部偃臥,節上有時生根。基生葉為三出復葉,小葉卵狀菱形,一至二回三深裂達基部,末回裂片披針形至線形。小葉柄光滑,長1~3厘米;葉柄長2~6厘米。莖下部葉與基生葉相似;莖上部葉無柄,葉片二回三深裂,末回裂片線形。瘦果長圓狀球形,長2~3毫米。產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省。其藥材性狀特征:須根.每條根呈長圓柱狀,稍彎曲,通常2~6個簇生,長15~50毫米,直徑1~3.5毫米,頂端有黃褐色殘莖或莖痕,根末梢略粗大而圓鈍。表面黑褐色,有縱皺紋。質稍韌,斷面灰白色至淡黃白色。實心。本品與貓爪草植物親緣關系極近,但是否與貓爪草功效相同,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