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白芍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芍藥科植物芍藥Paecmia lactiflora Pall.經煮制和除去外皮的干燥根。李時珍釋其名曰:“芍藥,猶(音chu6)約也。嫜約,美好貌。此草花容嫜約,故以為名。”芍藥的根經煮制和除去外皮、曬干後,藥材外表呈類白色,故名白芍。主產於浙江的白芍藥材,名杭白芍;主產於安徽毫州的白芍藥材,名毫白芍。
【藥材歷史考證】芍藥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經集注》雲:“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雷公炮炙論》曰:“凡采得後,於日中曬干,以竹刀刮上粗皮並土頭了,锉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干用之。”《開寶本草》曰:“此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紅、白二色。”《本草圖經》曰:“今處處有之,淮南者勝。春生紅芽作叢,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夏開花,有紅、白、紫數種。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時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並附有“澤州芍藥”圖。《本草別說》曰:“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欲其花葉肥大,必加糞壤。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為藥,遂暴干,貨賣。今淮南、真陽尤多。藥家見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絕不佳,故人藥不可責其效。”李時珍曰:“今藥中所用,亦多取揚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長,三月開花。其品凡三十余種,有千葉、單葉、樓子之異。人藥宜單葉之根,氣味全厚。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考以上本草所述產地,中岳,即今河南嵩山;白山、蔣山、茅山,均在現今江蘇省境內;淮南,即今安徽、江蘇、河南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澤州,即今山西晉城;揚州,即今江蘇省揚州。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芍藥植物及其藥材相符。根據古代本草所述芍藥的產地,可以推論芍藥在古代分布的范圍很廣,包括現在安徽、江蘇、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區,而且這些地區至今仍然廣泛種植著生長良好的芍藥。經過幾千年的滄桑變遷,現在的野生芍藥僅限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區。這與人參產地的變遷是同一道理。當然,古代本草所載的芍藥可能也包括草芍藥及其近緣植物。但其根細而質次,絕不是古代本草所載“白而長大”的正品芍藥,更不是古今相沿栽培藥用的傳統商品芍藥。通過以上本草考證,還可以明確《雷公炮制論》所述芍藥的加工制法,與現今白芍的加工制法相似。赤芍與白芍之分的始載本草為《本草經集注》。至於芍藥與毛果芍藥,其間的毛被由多至少、由少至無確有連續過渡類型,我們認為二者應當歸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常呈圓柱形。莖高40~70厘米,無毛。葉互生,葉柄較長;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復葉,上部莖生葉為三出復葉;小葉片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白色骨質細齒,兩面無毛,或僅背面沿葉脈疏被短柔毛。花數朵生於莖頂或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直徑8~11厘米;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厘米,寬1~1.7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長3.5~6厘米,寬1.5~4.5厘米,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花絲長7~12毫米;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裂片鈍圓;心皮2~5,分離。瞢莢果卵形,長2.5~3厘米,頂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5~18厘米,直徑1~2.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黃白色。糊化澱粉團塊甚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1~35微米,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數個簇晶。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20~65微米。纖維長梭形,直徑15~40um,壁厚,微木化,具大的圓形紋孔。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5克,加乙醚50毫升,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10毫升,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酐1毫升與硫酸4~5滴,先顯黃色,漸變成紅色、紫色,最後呈綠色。
【商品規格】
1.白芍
一等:干貨。呈圓柱形,直或稍彎,去淨栓皮,兩端整齊。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質堅實,體重。斷面類白色或白色。味微苦酸。長8厘米以上,中部直徑1.7厘米以上。無蘆頭、花麻點、破皮、裂口、夾生、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長6厘米以上,中部直徑1.3厘米以上。間有花麻點。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長4厘米以上,中部直徑0.8厘米以上。間有花麻點。
四等:與一等區別為長短粗細不分,兼有夾生、破條、花麻點、頭尾、碎節或未去淨的栓皮。無枯芍、蘆頭、雜質、蟲蛀、霉變。
2.杭白芍
一等:干貨。呈圓柱形,條直,兩端切平。表面棕紅色或微黃色。質堅,體重,斷面米黃色。味微苦酸。長8厘米以上,中部直徑2.2厘米以上。無枯芍、蘆頭、栓皮、空心、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為中部直徑1.8厘米以上。
三等:與一等區別為中部直徑1.5厘米以上。
四等:與一等區別為長7厘米以上,中部直徑1.2厘米以上。
五等:與一等區別為長7厘米以上,中部直徑0.9厘米以上。
六等:與一等區別為長短不分,中部直徑0.8厘米以上。
七等:與一等區別為長短不分,直徑0.5厘米以上。兼有夾生、傷疤,無梢尾、枯心、蘆頭、栓皮、雜質、蟲蛀、霉變。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草地及林下。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安徽、山東、浙江、貴州、四川等省區有大量栽培。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采挖,洗淨,除去頭尾及細根,蒸透後除去外皮或除去外皮後再蒸透,曬干。
【飲片炮制】
1.白芍 洗淨,潤透,切薄片,干燥。
2.炒白芍取白芍片,照清炒法炒至微黃色。
3.酒白芍取白芍片,照酒炙法炒至微黃色。
【性能功用】味苦、酸,性微寒。歸肝經、脾經。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用於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內服:6~15克,水煎服。不宜與藜蘆同用。
【附注】
1.置干燥處貯藏,防蛀。
2.各地栽培的白芍,除浙江白芍因生長期較長,根條粗,分為七個等級外,其他地區均按四個等級分等。
3.安徽習慣上加工的白芍片、花芍片、花芍個、花帽、狗頭等可根據質量情況和歷史習慣自訂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