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馬齒苋的鑒別方法

馬齒苋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馬齒苋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馬齒苋科植物馬齒苋Portulaca oleracea L.的干燥地上部分。李時珍釋其名曰:“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苋,故名。”

  【藥材歷史考證】馬齒苋又名馬苋。馬苋,作為“苋實”的別名載於《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在“苋實”一藥下雲:“今馬苋,別一種,布地生,實至微細。俗呼為馬齒苋。亦可食,小酸。”《新修本草》雲:“馬苋一名馬齒草。味辛,寒,無毒,主諸腫瘘疣目。”《蜀本草》雲:“馬苋味酸,寒,無毒,主諸腫瘘疣目。……一名馬齒苋。”《本草圖經》曰:“馬齒苋,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雖名苋類,而苗葉與人苋輩都不相似。又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李時珍曰:“馬齒苋,處處園野生之。柔莖布地,細葉對生。六七月開細花,結小尖實,實中細子如葶苈子狀。人多采苗煮曬為蔬。”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馬齒苋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一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肥厚,肉質多汁,有酸味,高約30cm。莖圓柱形,下部平臥,上部斜生或直立,多分枝,常呈紫色。葉互生或對生,肥厚,葉柄極短,在節處有鱗片狀附屬體;葉片楔狀矩圓形或倒卵形,長10~25毫米,寬5~15毫米,頂端圓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側脈不明顯。花單生或簇生於枝端,朝開暮閉,中午茂盛;總苞片4~5,膜質;萼片2,長約4毫米;花瓣5,黃色,長約5毫米,先端凹;雄蕊8~12,基部合生;雌蕊1,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較花絲短,柱頭4~6深裂,線形。蒴果圓錐形,長約5毫米,棕色,蓋裂。種子多數,黑色,細小。花期6~9月,果期7~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多皺縮卷曲,常結成團。莖圓柱形,長可達30cm,直徑1~2毫米,表面黃褐色,有明顯縱溝紋。葉對生或互生,易破碎,完整葉片倒卵形,長10~25毫米,寬5~15毫米,綠褐色,先端鈍平或微缺,全緣。花小,3~5朵生於枝端,花瓣5枚,黃色。蒴果圓錐形,長約5毫米,內含多數細小種子。氣微,味微酸。

  【藥材顯微鑒定】莖(直徑2毫米)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寬闊,外側為1~3列厚角組織,皮層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5~60微米,有時可見澱粉粒及細小的稜狀結晶;維管束外韌型,8~20外排列成環,束間形成層明顯;髓部細胞中亦含草酸鈣簇晶。粉末特征:綠色,味酸。①葉上表皮細胞表面觀,細胞壁較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常波狀彎曲;角質層紋理明顯,氣孔平軸式。葉肉細胞中含草酸鈣簇晶,直徑7~37微米。②澱粉粒較少,單粒類圓形,直徑5~20微米,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層紋不明顯;復粒少見,由2~3分粒組成。③種皮細胞碎片深棕紅色,表面觀細胞呈多角星狀,有多數小突起。④果皮石細胞大多成群,長稜形或長方形,壁較薄;亦有類圓形,壁較厚者。尚可見有果皮薄壁性大形網孔細胞。另有莖表皮細胞、導管、花粉狀、果皮表皮細胞等。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的粉末2克,加鹽酸乙醇溶液15毫升,加熱回流10分鐘,趁熱濾過。取濾液2毫升,加3%碳酸鈉溶液1毫升,置水浴中加熱3分鐘後,在冰水中冷卻,加活性炭少量,攪拌,濾過,濾液加新制的重氮對硝基苯胺試液2滴,顯紅色。

  【生境分布】生於田野、路旁及荒地,為常見的雜草之一。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殘根及雜質,洗淨,略蒸或燙後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曬干。

  【性能功用】味酸,性寒。歸肝經大腸經。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熱毒血痢,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便血,痔血,崩漏下血。內服:9~15克(鮮品30~60克),水煎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防潮。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