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肉豆蔻的鑒別方法

肉豆蔻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肉豆蔻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種仁。李時珍釋其名曰:“花實皆似豆蔻而無核,故名。”

  【藥材歷史考證】肉豆蔻的始載本草為《雷公炮炙論》,並載有本品炮制方法。《開寶本草》謂肉豆蔻曰:“其形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生胡國。名迦拘勒。”《本草圖經》曰:“肉豆蔻出胡國。今惟嶺南人家種之。春生苗,花實似豆蔻而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本草衍義》曰:“肉豆蔻對草豆蔻言之,去殼只用肉,肉油色者佳;枯白味薄瘦虛者下等。”李時珍曰:“肉豆蔻花及實狀雖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顆則不同。顆外有皺紋,而內有斑缬紋,如槟榔紋。最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則可少留。”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肉豆蔻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常綠喬木,高達15m,幼枝細長。葉互生,葉片革質,橢圓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5~15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漸狹,兩面無毛,全緣,側脈8~10對;葉柄長7~10毫米。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總狀,長1~3厘米,無毛,有花3~20朵,花長4~5mm,花被3~4裂,黃白色,外面密被絨毛;花藥9~12枚,線形,長約為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比雄花序長,有花1~2朵,花長6毫米,花被3裂;子房橢圓形,外面密被銹色絨毛,花柱極短,柱頭先端2裂。果實梨形或圓球形,通常單生,具短柄,有時具殘存的花被片;假種皮紅色,至基部撕裂;種子卵圓形,子葉短,卷曲,基部連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3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及不規則網狀溝紋。種臍位於寬端,呈淺色圓形突起,合點呈暗凹陷。種脊呈縱溝狀,連接兩端。質堅,斷面顯棕黃色相雜的大理石花紋,寬端可見干燥皺縮的胚,富油性。氣香濃烈,味辛。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可見外層外胚乳組織,由10余列扁平皺縮細胞組成,內含棕色物,偶見小方晶,錯入組織有小維管束,暗棕色的外胚乳深入於淺黃色的內胚乳中,形成大理石樣花紋,內含多數油細胞。內胚乳細胞壁薄,類圓形,充滿澱粉粒、脂肪油及糊粉粒,內有疏散的淺黃色細胞。澱粉多為單粒,直徑10~20微米,少數為2~6分粒組成的復粒,直徑25~30微米,臍點明顯。以碘液染色,甘油裝置立即觀察,可見在眾多藍黑色澱粉粒中雜有較大的糊粉粒。以水合氯醛裝置觀察,可見脂肪油常呈塊片狀、鱗片狀,加熱即成油滴狀。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2克,加乙醚8毫升,振搖,冷浸2小時,濾過。取濾液2ml,置蒸發皿內,待乙醚揮散後,加茴香醛的硫酸試液0.5毫升,則顯粉紅色,變成紫色。(檢查揮發油)

  【飲片炮制

  1.肉豆蔻除去雜質,洗淨,干燥。

  2.煨肉豆蔻取淨肉豆蔻,用面粉加適量水拌勻,逐個包裹或用清水將肉豆蔻表面濕潤後,如水泛丸法裹面粉3~4層,倒入已炒熱的滑石粉或沙中,拌炒至面皮呈焦黃色時,取出,過篩,剝去面皮,放涼。每100千克肉豆蔻,用滑石粉50千克。

  【生境分布】原產馬魯古群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等熱帶地區已廣泛栽培。我國台灣、廣東、雲南等地已有引種。

  【采集加工】栽培後約7年開始結果。每年采收兩次,一次在11~12月,一次在4~6月。采收成熟的果實,將肉質果皮縱剖開,內有紅色網狀的假種皮包圍著種子,將假種皮剝下,再擊破殼狀種皮,取出種仁放人石灰水中浸一天(以防蟲蛀),取出低溫烘干;或不浸石灰水而直接烘干。

  【性能功用】味辛,性溫。歸脾經胃經大腸經。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久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內服:3~9克,水煎服。本品辛溫而澀,瀉痢初期及久痢陰虛火旺者忌用。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蛀。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