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青風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防己科植物青籐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及毛青籐Sinomeniumacutum(Thunb.)Rehd.et Wils.var. cinereum Rehd.et Wils.的干燥籐莖。
【藥材歷史考證】青風籐,原名清風籐,其始載本草《本草圖經》曰:“清風籐,生天台山中。其莖苗蔓延木上,四時常有。彼土人采其葉入藥,治風有效。”並附有“台州清風籐”圖。李時珍《本草綱目》謂其又名青籐,並有附圖。李時珍引《集簡方》曰:“一切諸風,青籐膏:用青籐,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采之……。”考天台山,即今浙江天台山。太平荻港,即今安徽繁昌荻港。再觀以上二者所附之圖中植物形態特征:籐本,葉互生,葉片為掌狀5裂。據以上本草所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青風籐相似。安徽至今仍稱本品為青籐。《本草綱目》和《中藥志》第五冊均將《本草圖經》所載“四時常有”改作“四時常青”,曲解原義,誤以為其原植物為常綠籐本。
【植物形態鑒定】
1.青籐:多年生落葉木質籐本。枝條圓形,灰褐色,無毛,具縱細溝紋。葉互生,葉柄長6~10厘米,具細縱紋,基部有略膨大的關節,葉片廣卵形或近圓形,長7~12厘米,寬5.5~12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圓,基部心形、截形或圓形,全緣或有3~7淺裂,上面無毛,下面無毛或微具疏短毛,基出脈5~7條,支脈網狀。花單性,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腋生,雄花序長13~20厘米,雌花序8~20厘米,花序被黃色細柔毛;花梗長11~17毫米,密被細柔毛,基部有l枚三角形苞片,長約1毫米,背面密被細柔毛;花小,淡綠色,直徑2~2.6厘米,雄花萼片6,淡黃色,背面被細柔毛,二輪排列,花瓣6,肉質,長約為萼片的1/2,雄蕊8~12,長約1.5毫米,頂孔開裂;雌花與雄花相似,具退化雄蕊9,子房上位,1室,心皮3,離生,花柱反曲。核果扁球形,藍黑色,長5~6毫米,寬約4毫米,內果皮扁平,馬蹄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2.毛青籐與青籐主要區別特征:枝、葉均較粗大,較大的葉片一般長15~18厘米,寬13~16厘米。莖具短柔毛,幼枝更明顯。葉上面具短絨毛,下面更密。雄花的雄蕊長約2.5~3毫米。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長圓柱形,常微彎曲,長20~70厘米或更長,直徑0.5~2厘米。表面綠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細縱紋及皮孔。節部稍膨大,有分枝。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灰黃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線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淡黃白色或黃棕色。氣微,味苦。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被厚角質層,有的具有木栓細胞。皮層散有纖維及石細胞。中柱鞘纖維群新月形,其內側常為2~5列石細胞,並切向延伸與射線中的石細胞群連接成環。維管束外韌型。韌皮射線向外漸寬,可見錐形或分枝狀石細胞;韌皮部細胞大多頹廢,有的外側散有1~3個纖維,內側有數列薄壁細胞。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切向連接。環髓細胞壁稍厚,紋孔明顯。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草酸鈣針晶。粉末黃褐色或灰褐色。表皮細胞黃色或黃棕色,斷面觀類圓形或矩圓形,直徑24~78um,被有角質層。石細胞淡黃色或黃色,類方形、梭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壁較厚,孔溝明顯。皮層纖維微黃色或黃色,直徑27~70um,壁極厚,胞腔狹窄。草酸鈣針晶細小,存在於薄壁細胞中。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2克,加70%乙醇20毫升,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鹽酸溶液(1~50)10毫升使溶解,濾過,濾液用氨試液調至鹼性,加氯仿10毫升,振搖,分取氯仿層,蒸干,殘渣加鹽酸溶液(1~50)5毫升使溶解。取此溶液分置三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鉀試液2滴,即生成橙紅色沉澱;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2滴,即生成淡黃色沉澱;另一管中加硅鎢酸試液2滴,即生成灰白色沉澱。
【生境分布】青籐生於山坡、路旁、溝谷及灌叢中。分布於陝西、河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毛青籐生於山坡、溝谷、林下及灌叢中;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廣東、江蘇、安徽、貴州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末冬初采割,扎成把或切長段,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略泡,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能功用】味苦、辛,性平。歸肝經、脾經。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用於風濕痺痛,關節腫脹,麻痺瘙癢。內服:6~12克,水煎服。
【附注】置於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