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川牛膝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苋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的干燥根。本藥材主產於四川,形似牛膝,故名川牛膝。
【藥材歷史考證】川牛膝藥名的始載本草《滇南本草》雲:“白牛膝強筋之功甚於川牛膝。”無形態描述,很難考定其品種來源。張壽頤《本草正義》(1932年)曰:“今時肆中之所謂川牛膝,則其形甚大,而性質空松。……然用之於肩背手臂,疏通經絡,流利關節,功效頗著。”據以上本草所述藥材性狀特征及功效考證,與現今藥用川牛膝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圓柱形,鮮時表面近白色,干後灰褐色或棕黃色,扭曲,味甘而粘,後微回苦。莖直立,稍呈四稜形,多分枝,疏生長糙毛。葉對生;葉片橢圓形,少數倒卵形,長3~12厘米,寬1.5~5.5厘米,頂端尖,全緣,兩面貼生長糙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5~15毫米。花序為3~6次二歧聚傘花序,密集成花球團,花球團直徑1~1.5厘米,淡綠色,干時近白色;苞片長4~5毫米,頂端刺芒狀或鉤狀;不育花的花被片變成鉤狀芒刺,兩性花的花被片5枚,內側3枚較窄;雄蕊5,花絲基部密生節狀束毛;退化雄蕊長方形,長約0.3~0.4毫米。胞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3毫米,寬1~2毫米,淡黃色。種子橢圓形,長1.5~2毫米,帶紅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近圓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細或有少數分枝,長30~60厘米,直徑0.5~3厘米。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和多數橫向突起的皮孔。質韌,不易折斷,斷面淺黃色或棕黃色,維管束點狀,排列成數輪同心環。氣微,味甜。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皮層窄。中柱大,三生維管束外韌型,斷續排列成4~11輪,內側維管束的束內形成層可見;木質部導管多單個,常徑向排列,木化;木纖維較發達,有的切向延伸或斷續連接成環。中央次生構造維管系統常分成2~9股,有的根中心可見稀疏導管分布。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方晶。粉末棕色。草酸鈣砂晶、方晶散在,或充塞於薄壁細胞中。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0~80微米,紋孔圓形或橫向延長呈長圓形,互列,排列緊密,有的導管分子末端呈梭形。纖維長條形,彎曲,末端漸尖,直徑8~25微米,壁厚3~5微米,紋孔呈單斜紋孔或人字形,也可見具緣紋孔、紋孔口交叉成十字形,孔溝明顯,疏密不一。
【商品規格】
一等:干貨。呈曲直不一的長圓柱形,單支。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質柔。斷面棕色或黃白色,有筋脈點。昧甘微苦。上中部直徑1.8厘米以上。無蘆頭、須毛、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與一等區別特征為上中部直徑1厘米以上。
三等:與一等區別特征為上中部直徑1厘米以下,但不小於0.4厘米,長短不限。
【生境分布】生於山地林緣或山坡草叢中。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多為人工栽培。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炕或曬至半干,堆放回潤,再炕干或曬干。
【飲片炮制】
1.川牛膝除去雜質及蘆頭,洗淨,潤透,切薄片,干燥。
2.酒川牛膝取川牛膝片,照酒炙法炒干。
【飲片鑒別】川牛膝本品為圓形薄片,厚1~2毫米,直徑0.5~3厘米。表面灰棕色,切面淡黃色或棕黃色。可見多數黃色點狀維管束。
【性能功用】甘、微苦,平。歸肝經、腎經。逐瘀通經,通利關節,利尿通淋。用於經閉癓瘕,胞衣不下,關節痺痛,足痿筋攣,尿血血淋,跌撲損傷。內服:4.5~9克,水煎服。孕婦禁用。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