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水紅花子
【藥材來源鑒定】為蓼科植物荭草(紅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干燥成熟果實。又名水荭子。此草喜生於水邊濕地,花淡紅色,故名水紅花,又名紅蓼。其種子入藥,名水紅花子。
【藥材歷史考證】水紅花子原植物名荭草,其始載本草《名醫別錄》雲:“荭草,……如馬蓼而大,生水旁,五月采實。”《本草圖經》曰:“荭草即水紅也。舊不著所出州郡,雲生水旁,今所在下濕地皆有之,似蓼而葉大,赤白色,高丈余。”李時珍曰:“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花色淺紅,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其色赤黑而肉白,不甚辛,炊炒可食。”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水紅花子的原植物荭草相符。《本草衍義》稱本品為“水荭子”。水紅花子之名見載於《滇南本草》。
【植物形態鑒定】一年生草本,高1~3米,全株被長柔毛。莖直立,中空,多分枝,具膨大的節。葉互生;葉片廣卵形或卵形,長10~20厘米,寬6~12厘米,頂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近楔形,全緣,側脈約12對,兩面均被柔毛;葉柄長3~8cm;托葉鞘筒狀,膜質,抱莖,被長毛,上端常展開成環狀的翅,綠色,具緣毛。總狀花序由多數小花穗組成,頂生或腋生,略下垂;苞片呈鞘狀,外面有長毛;花淡紅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無毛;雄蕊7~8,著生於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2。瘦果扁圓形,棕黑色,有光澤,包於宿存的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扁圓形,直徑2~3.5毫米,厚1~1.5毫米。表面棕黑色,有的紅棕色,有光澤,兩面微凹,中部略有縱向隆起。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膜質花被殘留。質硬。氣微,味淡。
【藥材顯微鑒定】果實粉末灰棕色。主要特征:①澱粉眾多,單粒類圓形,偶見多角形,直徑2~25微米,臍點點狀,隱約可見;復粒由數十至數百粒聚合成不規則團塊狀。②外果皮柵狀細胞1列,長136~187微米,直徑約17微米,外壁及側壁不規則增厚,內壁薄;頂面觀呈多角形,壁厚約7微米,棕色。③種皮內表皮角質層碎片長條形或不規則形,邊緣多反卷,常帶有壁波形或不規則長方形的種皮細胞。④脂肪油滴少見。如有花被片殘存,可見具六角形雕紋的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新鮮研磨的粉末0.5克,加乙醇5毫升,溫浸0.5~1小時,濾過。濾液加少許鋅粉,再加數滴濃鹽酸,微熱,溶液顯橙紅色。(檢查黃酮類)
2.薄層層析樣品制備:取樣品粗粉1克,加1%鹽酸15毫升,微沸約1小時,濾過,濾液加乙醚提取二次,合並醚液,加少許無水硫酸鈉脫水,濃縮,點樣。吸附劑:硅膠G(青島)10克,加鋅粉1克,再加1%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35毫升,鋪板,干燥後活化1小時。展開劑:正丁醇-醋酸-水(5:1:4)。展距:10厘米。顯色劑:置254nm紫外光燈下觀察熒光,然後噴6%鹽酸,如不立即顯色,可加熱,斑點顯橙紅色。
【生境分布】生於田間、湖岸邊、路旁濕地。分布於全國各地;主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江蘇、山東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穗,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性能功用】鹹,微寒。歸肝經、胃經。散血消瘕,消積止痛。用於癓瘕痞塊,瘿瘤腫痛,食積不消,胃脘脹痛。內服:15~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熬膏敷患處。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