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桂枝的鑒別方法

桂枝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桂枝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本植物在古時主產於廣西桂林一帶,故名肉桂。其嫩枝入藥,名桂枝。

  【藥材歷史考證】桂枝一藥見載於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其主要方劑有桂枝湯、桂枝附子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及小建中湯。以上四方中的桂枝藥名後均加注有“去皮”。桂枝的始載本草《新修本草》雲:“牡桂嫩枝皮,名為肉桂,亦名桂枝。”《新修本草》又雲:“古方亦用木桂,或雲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與菌桂同,惟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肌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甚良。”《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謂牡桂雲:“葉狹長於菌桂葉一二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肉中皺起,肌理虛軟,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藥中以此為善。其厚皮者名曰木桂。二月八月采皮,曰干之。”《本草別說》雲:“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人治上焦藥用也。”《本草別說》又雲:“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其枝上皮。其木身粗厚處亦不中用。”李時珍謂牡桂曰:“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為桂枝。枝之嫩小者為柳桂。”《本草備要》曰:“色紫、肉厚、味辛甘者,為肉桂,入肝腎命門。去粗皮用,其毒在皮,去裡外皮,當中心者,為桂心,人心。枝上嫩皮,為桂枝,入肺、膀胱及手足。”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桂枝即肉桂的嫩枝皮。《傷寒論》所加注的“去皮”和《新修本草》所述的“削去上皮”,均是指除去其枝皮的表層栓皮(表皮)。至於古代本草所載的“柳桂”,才是帶皮的嫩枝,即現今所用的桂枝。

  【植物形態鑒定】參見肉桂的“肉桂植物形態鑒定”項。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厘米,粗端直徑0.3~1厘米。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或點狀橢圓形。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毫米,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嫩枝可見單細胞非腺毛。木栓細胞3~5列,最內1列細胞外壁增厚。皮層有油細胞及石細胞散在。中柱鞘石細胞群斷續排列成環,並伴有纖維柬。韌皮部有分泌細胞及纖維散在。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射線寬1~2列細胞,含棕色物;導管單個散列或2至數個相聚;木纖維壁較薄,與木薄壁細胞不易區別。髓部細胞壁略厚,木化。射線細胞含細小草酸鈣針晶。

  【生境分布】參見肉桂的“生境分布”項。

  【采集加工】春、夏二季剪下嫩枝,除去葉,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稍泡,洗淨,潤透,切薄片,晾干。

  【飲片鑒別】本品為類圓形、橢圓形的片或不規則形的段。皮部紅棕色,表面有時可見點狀皮孔或縱稜線,木部黃白色或淺黃棕色,髓部類圓形或略呈方形。

  【性能功用】辛,甘,溫。歸心經肺經膀胱經。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內服:3~9克,水煎服。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溫熱病及陰虛陽盛、血熱妄行諸證均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附注】置陰涼干燥處貯藏,密閉保存。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