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中藥網 >> 中藥鑒定 >> 杜仲的鑒別方法

杜仲的鑒別方法

  【鑒定中藥材名杜仲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ulmoides()liv.的干燥樹皮。李時珍釋其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藥材歷史考證】杜仲一藥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本草經集注》雲:“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狀如厚樸,折之多白絲為佳。”《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生深山大谷。樹高數丈。葉似辛夷。折其皮多白綿者好。”《本草圖經》曰:“今出商州。成州、峽州,近處大山中亦有之。木高數丈。葉似辛夷,亦類柘,其皮類厚樸,折之內有白絲相連。”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皮、葉折斷後有銀白色細絲。葉互生;葉片薄革質,橢圓形、卵形或矩圓形,長6~15厘米,寬3.5~6.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鋸齒,背面初時有褐毛,以後僅脈上有毛,淡綠色;側脈6~9對,與網脈在上面下陷,在下面稍凸起;葉柄長1~2厘米,散生長毛。花單性,雌雄異株,無花被,生於當年枝基部;雄花花梗長約3毫米,無毛,苞片倒卵狀匙形,邊緣具睫毛,早落,雄蕊3~10,無毛,藥隔突出,花粉囊細長;雌花單生,苞片倒卵形,花梗長8毫米,子房無毛,1室,扁而長,先端2裂。翅果扁平,長橢圓形,先端2裂,長3~3.5厘米,寬1~1.3厘米,周圍具薄翅;堅果位於中央,種子扁平,線形,長1.4~1.5厘米,寬3毫米,兩端圓形。早春開花,秋後果實成熟。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大小不一,厚3~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者,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面暗紫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棕色。橡膠絲成條或扭曲成團,表面現顆粒性。石細胞甚多,大多成群,類長方形、類圓形、長條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20~80微米,長約至180微米,壁厚,有的胞腔內含橡膠團塊。木栓細胞表面觀多角形,直徑15~40微米,壁不均勻增厚,木化,有細小紋孔;側面觀長方形,壁三面增厚,一面薄,孔溝明顯。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1克,加氯仿10毫升,浸漬2小時,濾過。濾液揮干,加乙醇1毫升,產生具彈性的膠膜。

  【商品規格

  特等:干貨。呈平板狀,兩端切齊,去淨粗皮。表面呈灰褐色,裡面黑褐色。質脆。斷處有膠絲相連。味微苦。整張長70~80厘米,寬50厘米以上。厚在0.7厘米以上。碎塊不超過10%。無卷形、雜質、霉變。

  一等:與特等區別為整張長40厘米以上,寬40厘米以上。厚05厘米以上。

  二等:與特等區別為整張長40厘米以上,寬30厘米以上。厚0.35厘米以上。無雜質、霉變。

  三等:干貨。凡不符合特、一、二等標准,厚度最薄不得小於0.2厘米,包括枝皮、根皮、碎塊,均屬此等。無雜質、霉變。

  【生境分布】生於低山、谷地及低坡的疏林中。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山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4~6月剝取生長近十年的樹皮,刮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干。

  【飲片炮制

  1.杜仲:刮去殘留粗皮,洗淨,切塊或絲,干燥。

  2.鹽杜仲:取杜仲塊或絲,照鹽水炙法炒至斷絲、表面焦黑色。

  【飲片鑒別】鹽杜仲本品為塊或絲。表面呈焦黑色,折斷時橡膠絲彈性較差。味微成。

  【性能功用】甘,溫。歸肝經腎經。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腎虛腰痛,筋骨無力,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症。內服:6~9克,水煎服。陰虛火旺者慎用。

  【附注

  1.置通風干燥處貯藏。

  2.關於杜仲的商品規格,以其藥材寬度和厚度為確定等級的標准,長度只作參考。四川尚產有部分薄仲,特點是皮薄,花紋細致,質量較好。其等級除厚度不限外,長寬均與厚仲相同。

  3.胸高直徑在12厘米以下的幼樹,應嚴禁砍剝。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