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枇杷葉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葉。枇杷,由琵琶二字演化而來,本植物葉形似琵琶,故名。其葉人藥,名枇杷葉。
【藥材歷史考證】枇杷葉的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雲:“樹高丈余。葉大如驢耳,背有黃毛。子棣生如小李,黃色,昧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實,四月、五月熟,凌冬不凋。生江南、山南。”《本草圖經》曰:“今襄、漢、吳、蜀、閩、嶺皆有之。木高丈余。葉作驢耳形,皆有毛。其木陰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凋,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實。其實作棣如黃梅,皮肉甚薄,味甘,中核如小栗。四月采葉,暴干。”《本草衍義》曰:“枇杷葉,江東、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枇杷,故名之。”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枇杷葉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常綠小喬木,高達10米。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銹色絨毛。葉互生;葉片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厘米,寬4~9厘米,上部邊緣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面光亮,下面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葉柄長6~10毫米;托葉鑽形。圓錐花序頂生,長10~19厘米,密生銹色絨毛;苞片鑽形,長2~5毫米;萼筒淺杯狀,萼片5;花瓣5,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毫米;雄蕊20,短於花瓣,花柱5,子房5室。梨果球形或長圓形,直徑2~5厘米,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厘米,褐色,光亮。花期9~12月,果期翌年5~6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厘米,寬4~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部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在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11~21對;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氣微,味微苦。
【藥材顯微鑒定】橫切面:上表皮細胞扁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下表皮有多數單細胞非腺毛,常彎曲,近主脈處多彎成人字形;氣孔可見。柵欄組織為3~4列細胞,海綿組織疏松,均含草酸鈣方晶及簇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近環狀;中柱鞘纖維束排列成不連續的環,壁木化,其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黏液細胞.並有草酸鈣方晶。
【生境分布】栽種於村邊、平地或坡地。主產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各地均有廣泛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曬至七、八成千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飲片炮制】
1.枇杷葉:除去絨毛,用水噴潤,切絲,干燥。
2.蜜枇杷葉:取枇杷葉絲,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每100千克枇杷葉絲,用煉蜜20千克。
【性能功用】苦,微寒。歸肺經、胃經。清熱止咳,降逆止嘔。用於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內服:6~9克,水煎服。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