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五虎湯,出自明·《幼科發揮》。 【組成】麻黃七分(3克)、杏仁錢(3~6克)、甘草四分(3克)、臘茶八分(3克)、石膏一錢五分(6~12克)。 【用法】上作一服,水煎。 【功效】清熱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主治小兒暴喘發熱以及外感風寒、內有郁熱、痰黃喘急之證,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
【方劑名】葶苈大棗瀉肺湯,出自漢·《金匮要略》。本方又名“葶苈大棗湯”“葶苈瀉肺湯”。 【組成】葶苈子五錢(15克)、大棗五錢(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瀉肺行水,下氣平喘。 【主治】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滿不得臥;或心悸,面目浮腫,苔膩,脈弦滑。 【臨床醫案】
【方劑名】清燥救肺湯,出自清·《醫門法律》。 【組成】桑葉三錢(9克)、石膏二錢五分(8克)、甘草一錢(3克)、人參七分(2克)、胡麻仁一錢(3克)、阿膠八分(3克)、杏仁七分(2克)、麥門冬一錢(3克)、杏仁七分(2克)、枇杷葉一錢(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燥潤肺。 【主治】主治頭痛身熱,氣逆而喘,咽喉干燥
【方劑名】貝母瓜蒌散,出自清·《醫學心悟》。 【組成】貝母一錢五分(4.5克)、瓜蒌一錢(3克)、花粉七分(2克)、茯苓七分(2克)、橘紅七分(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潤肺清熱,理氣化痰。 【主治】主治肺燥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痛,舌紅少苔而干,脈數。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慢性支氣管
【方劑名】二母散,出自宋·《急救仙方》。 【組成】知母、貝母各等分。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臨睡白湯調,溫服,如喘急加苦葶苈末。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原方無劑量,臨床應用可給予常規用量。 【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主治】主治肺熱燥咳或肺虛勞熱,咳嗽痰喘,痰涎壅盛,骨蒸潮熱,音啞聲重,口燥舌干,舌紅苔黃,脈數。
【方劑名】黛蛤散,出自清·《衛生鴻寶》。本方制丸,名“青蛤丸”。 【組成】青黛三錢(9克)、煅蛤粉三錢(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服3克。布袋包煎,每用9克。丸劑,每服6克,睡前含化。 【功效】清肝瀉火,化痰止咳。 【主治】主治肝火犯肺,頭暈耳鳴,咳痰帶血,咽喉不利胸脅作痛,舌紅苔黃膩,脈弦
【方劑名】射干麻黃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射干三錢(9克)、麻黃四錢(12克)、生姜四錢(12克)、細辛三錢(9克)、紫菀三錢(9克)、款冬花三錢(9克)、大棗七枚、半夏三錢(9克)、五味子一錢(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主治】主治痰飲郁結,肺氣上逆,症見咳而上氣,喉
【方劑名】定喘湯,出自明·《攝生眾妙方》。本方又名“白果定喘湯”。 【組成】白果二十一個(9克)、麻黃三錢(9克)、蘇子二錢(6克)、甘草一錢(3克)、款冬花三錢(9克)、杏仁一錢五分(4.5克)、蜜炙桑白皮三錢(6克)、炒黃芩一錢五分(4 5克)、法半夏三錢(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
【方劑名】三子養親湯,出自明·《韓氏醫通》。 【組成】白芥子二錢(6克)、蘇子三錢(9克)、萊菔子三錢(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痰,降氣,消食。 【主治】主治老人氣實痰盛,症見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呆難消,舌苔白膩,脈滑。 【臨床實例】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咳喘、乳腺囊性增生
【方劑名】桔梗湯,出自漢·《傷寒論》。本方又名“甘桔湯”。 【組成】桔梗三錢(9克)、甘草二錢(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肺化痰,利咽止痛。 【主治】主治咳嗽有痰,咽喉腫痛,舌紅苔薄黃,脈數。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支氣管擴張、放射性食管炎、咽性咳等病症。 1.支氣管擴張:
【方劑名】皂莢丸,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皂莢八兩(24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次9克.每日4次,以紅棗湯送服。 【功效】祛痰止咳。 【主治】主治痰濁壅肺,咳逆上氣,時時吐濁痰,但坐不得臥,苔白,脈滑。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侵性阻塞性肺病、肺泡蛋白沉著症等病症。 1.慢性阻塞性肺
【方劑名】木防己湯,出自漢·《金匮要略》。本方又名“防己桂枝湯”“漢防己湯”。 【組成】木防己三錢(9克)、石膏一兩(30克)、桂枝二錢(6克)、人參四錢(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行水化飲,益氣清熱。 【主治】主治支飲,症見咳喘發熱,心下痞滿,小便不利,或兼有短
【方劑名】補肺阿膠散,出自宋·《小兒藥證直訣》。本方原名“阿膠散”,又名“補肺散”;湯劑,名“補肺阿膠湯”。 【組成】阿膠一兩半(45克)、牛蒡子(鼠粘子)二錢半(7.5克)、杏仁七個、馬兜鈴半兩(15克)、炙甘草二錢半(7.5克)、糯米一兩(30克)。 【用
【方劑名】金水六君煎,出自明·《景岳全書》。 【組成】當歸二錢(6克)、熟地黃半兩(15克)、陳皮二錢(6克)、半夏二餞(6克)、茯苓二錢(6克)、炙甘草一錢(3克)、生姜三至七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養肺腎,祛濕化痰。 【主治】主治肺腎陰虛夾痰證,症見咳嗽嘔惡,喘逆多痰,痰帶鹹味,乏力腰酸,舌苔白潤,脈滑無力。
【方劑名】補肺湯,出自元·《永類钤方》。 【組成】人參、黃芪、北五味、紫菀各七分半(各6克),桑白皮、熟地黃各一錢半(各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益肺氣,降逆止咳。 【主治】主治肺氣不足,咳逆氣短,寒從背起,聲低口干,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纖維化、肺
【方劑名】人參蛤蚧散,出自宋·《博濟方》。本方於《博濟方》中名“蛤蚧散”,主治“肺瘘咳嗽”,元,許國祯《御藥院方》收錄並更名為人參蛤蚧散。 【組成】蛤蚧一對、人參、茯苓、知母、貝母、桑白皮各二兩(各60克),甘草五兩(150克),杏仁六兩(180克)。 【用法】制為散劑,早、晚各1次
【方劑名】九仙散,出自元·《衛生寶鑒》。 【組成】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膠、烏梅各一兩(各30克),貝母半兩(15克),御米殼(罂粟殼)八兩(24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每服三錢(9克),每日兩次,開水送服。亦可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斂肺止咳,益氣養陰。 【主治】主治肺病遷延,氣陰虧耗
【方劑名】五味子湯,出自宋·《類證活人書》。 【組成】五味子半兩(15克)、麥門冬一錢(3克)、人參一錢(6克)、杏仁一錢(6克)、生姜十片、大棗三枚。 【用法】水煎,去滓,每日2次分服。 【功效】益氣生津,斂肺止咳。 【主治】主治氣陰兩虛證,症見咳喘反復,久而不已,氣促胸悶,多汗惡風,倦怠少氣,口舌干燥,脈虛而數;或咳喘
【方劑名】黑錫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黑錫、硫磺各二兩(各60克),金鈴子、葫蘆巴、木香、附子、肉豆蔻、破故紙(補骨脂)、沉香、茴香、陽起石各一兩(各30克),肉桂半兩(15克)。 【用法】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9克,溫開水送下。 【功效】溫潛真陽,散寒降逆。 【主治】主治命門火衰,陰火逆沖,腎不納
【方劑名】參附湯,出自宋·《婦人良方大全》。 【組成】人參一兩(30克)、附子半兩(10克)。 【用法】先將生姜、大棗用水煎湯,去渣留汁,以湯代水煎煮人參、附子,取汁徐徐飲服。目前臨床多只用人參、附子二藥,水煎服。病情嚴重者,可日服2劑。注射液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每次2~10毫升,或遵醫囑。 【功效】益氣回陽救脫。 【主
【方劑名】回陽救急湯,出自明·《傷寒六書》。本方原名“回陽救急方”。 【組成】熟附子三錢(9克)、干姜二錢(6克)、肉桂一錢(3克)、人參三錢(9克)、白術三錢(9克)、茯苓三錢(9克)、半夏三錢(9克)、陳皮三錢(9克)、甘草二錢(6克)、五味子三錢(9克),麝香三厘臨服時加入湯內調服(0.1克),生姜三片
【方劑名】六味回陽飲,出自明·《景岳全書》。 【組成】人參五錢(15克)、制附子三錢(9克)、炮姜二錢(6克)、炙甘草一錢(3克)、熟地黃兩(30克)、當歸身三錢(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陽救逆,益氣養血。 【主治】主治氣陽暴脫,血虛不足,真心痛,舌淡脈微細。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等病
【方劑名】茯苓四逆湯,出自漢·《傷寒論》 【組成】茯苓四錢(12克)、人參一錢(3克)、生附子二錢(6克)、炙甘草二錢(6克)、干姜一錢半(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陽救逆,寧心除煩。 【主治】主治少陰病兼見煩躁不安,伴見舌淡脈微細。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肺源性心髒病心力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
【方劑名】小建中湯,出自漢·《傷寒論》 【組成】桂枝二錢(6克)、芍藥四錢(12克)、甘草一錢(3克)、生姜三片、大棗四枚、饴糖六錢(18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中補虛,和裡緩急。 【主治】主治虛勞裡急、腹痛喜按,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薄自,脈沉。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
【方劑名】厚樸溫中湯,出自金·《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厚樸一兩(30克)、橘皮一兩(30克)、炙甘草半兩(15克)、草豆蔻半兩(15克)、茯苓半兩(15克)、木香半兩(15克)、干姜七分(2克)、生姜三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中燥濕,行氣除滿。 【主治】主治脾胃寒濕,脘腹脹滿,或寒邪犯胃,脘腹脹痛,不思飲食,
【方劑名】逐寒蕩驚湯,出自清·《福幼編》。 【組成】肉桂、炮姜、丁香、胡椒各一錢(各3克),灶心土三兩(90克)。 【用法】灶心土煎湯代水,再煎余藥,分多次溫服。 【功效】祛寒定驚,溫裡和中。 【主治】主治小兒體弱久病,或痘疹後誤服寒涼轉為慢驚者,症見四肢抽搐,面色青白,口鼻氣冷,四肢厥逆,嘔吐腹瀉,苔薄白,脈沉。 【
【方劑名】益黃散,出自宋·《小兒藥證直訣》。本方又名“補脾散”。 【組成】陳皮一兩(30克),丁香二錢(6克)(一方用木香),诃子、青皮、甘草各五錢(各15克)。 【用法】研細末,每服4.5克,亦可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溫中止瀉,理氣和中。 【主治】主治脾胃虛寒,症見腹痛腹脹,嘔吐瀉利,
【方劑名】胃關煎,出自明·《景岳全書》。本方由明·醫家張介賓創制的代表方劑之一,方名為引《素問·水熱穴論》:“腎為胃之關”說而定。 【組成】熟地黃三五錢至一兩(9~30g)、山藥二錢(6克)、白扁豆二錢(6克)、炙甘草二錢(3~6克)、干姜一至三錢(3~9克)、吳茱萸五至七分(1.5
【方劑名】甘草干姜湯,出自漢·《傷寒論》。 【組成】炙甘草四兩(12克)、干姜二兩(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甘化陽,溫養肺胃。 【主治】主治傷寒誤汗後,四肢厥冷,咽中干,煩躁吐逆,以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遺尿,小便數者,苔白,脈細弱。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咳嗽、遺尿、血症、腰痛等病症。 1.咳嗽
【方劑名】菖蒲郁金湯,出自清·《溫病全書》。 【組成】石菖蒲炒三錢(9克)、栀子三錢(9克)、鮮竹葉三錢(9克)、牡丹皮三錢(9克)、郁金二錢(6克)、連翹二錢(6克)、燈心二錢(6克)、木通一錢半(4.5克)、竹瀝沖五錢(15克)、玉樞丹半錢(1.5克)。 【用法】水煎服。另一方無木通、燈心,有菊花、牛蒡子、滑石、生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