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防疫寶丹

      【方劑名】衛生防疫寶丹,出自近代·《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甘草十兩(300克)、細辛一兩半(45克)、白芷一兩(30克)、薄荷四錢(12克)、冰片二錢(6克)、朱砂三兩(9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水泛為丸,朱砂為衣。每服3-6克,溫開水送下。也可用散劑吞服。   【功效】辟穢解毒。   【主治】主治霍亂吐瀉轉筋,下痢

  • 羚角鉤籐湯

      【方劑名】羚角鉤籐湯,出自清·《通俗傷寒論》。   【組成】羚角片(先煎)一錢半(4.5克),霜桑葉二錢(6克),去心京川貝四錢(12克),鮮生地黃五錢(15克),雙鉤籐(後入)三錢(9克),滁菊花三錢(9克),茯神木三錢(9克),生白芍三錢(9克),生甘草八分(2.4克),鮮刮淡竹茹(與羚角先煎代水)五錢(15克)。   【用法】水煎服

  • 資壽解語湯

      【方劑名】資壽解語湯,出自元·《醫方大成》。   【組成】桂心一兩(30克)、羌活二兩(60克)、去蘆頭防風二兩(60克)、炮裂去皮臍附子一兩(30克)、天麻一兩(30克)、羚羊角屑一兩(30克)、酸棗仁一兩(30克)、炙甘草(微赤,锉)半兩(15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兩沸,溫

  • 鉤籐散

      【方劑名】鉤籐散,出自宋·《普濟本事方》。   【組成】鉤籐、陳皮、半夏(湯浸洗七遍,薄切,焙干)、麥門冬(略用水,去心)、去皮茯苓、去木茯神、去蘆人參、去梗甘菊花、去钗股防風各半兩(各15克),炙甘草一分(3克)、生石膏一兩(30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兩沸,溫服,不拘時候。

  • 三甲復脈湯

      【方劑名】三甲復脈湯,出自清·《溫病條辨》。三甲復脈湯出於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化裁於張仲景的炙甘草湯,是將原方去人參、桂枝、生姜、大棗,加生白芍,改生地黃為干地黃,更名為加減復脈湯;再加生牡蛎、龜甲、鱉甲而成。   【組成】炙甘草、干地黃、生白芍各六錢(各18克),不去心麥門冬五錢(15克),阿膠三錢(9克),麻仁三錢(9克),生牡蛎五

  • 大建中湯

      【方劑名】大建中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花椒三錢(9克)、干姜五錢(9克)、人參二錢(9克)、饴糖一兩(30克)。   【用法】先將前三藥用水煎,去渣,再加入饴糖溶化,溫服。   【功效】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主治】主治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嘔逆不能食,或腹中漉漉有聲,苔薄白,脈沉。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小

  • 阿膠雞子黃湯

      【方劑名】阿膠雞子黃湯,出自清·《通俗傷寒論》。   【組成】陳阿膠(烊沖)二錢(6克)、生白芍三錢(9克)、杵石決明五錢(15克)、雙鉤籐二錢(6克)、大生地黃四錢(12克)、清炙草六分(2克)、杵生牡蛎四錢(12克)、絡石籐三錢(9克)、茯神木四錢(12克)、雞子黃(先煎代水)兩枚(2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陰養血

  • 建瓴湯

      【方劑名】建瓴湯,出自近代·《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生懷山藥一兩(30克)、懷牛膝一兩(30克)、生赭石(軋細)八錢(24克)、生龍骨(搗碎)六錢(18克)、生牡蛎(搗碎)六錢(18克)、生懷地黃六錢(18克)、生杭芍四錢(12克)、柏子仁四錢(12克)。   【用法】磨取鐵銹濃水以之煎藥。   【功效】鎮肝熄風,滋陰安神。  

  • 玉真散

      【方劑名】玉真散,出自明·《外科正宗》。   【組成】天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次服二錢(6克),熱酒一盅調服,更敷患處。若牙關緊閉,腰背反張者,每服三錢(9克),用熱童便調,雖內有瘀血亦愈。至於昏死,心腹尚溫者,連進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瘋犬咬傷,更用漱口水洗淨,搽傷處。   【功效】祛風止痙。

  • 牽正散

      【方劑名】牽正散,出自宋·《楊氏家藏方》。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蠍(去毒)各等分(生用)。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一錢(3克),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功效】祛風化痰止痙。   【主治】主治風中經絡,口眼喁斜,舌淡紅,苔白,脈弦。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中風後遺症、多發性抽動症、血管神經

  • 止痙散

      【方劑名】止痙散,出自現代·《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治療法》(河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組成】全蠍、蜈蚣各等分。   【用法】每服1~1. 5克,溫開水送服,每日2~4次。   【功效】祛風止痙,通絡止痛。   【主治】主治痙厥,四肢抽搐,舌淡紅,脈弦;頑固性頭痛、偏頭痛、關節痛等。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破傷風、癫痫、面

  • 撮風散

      【方劑名】撮風散,出自宋·《仁齋直指方》。   【組成】炙蜈蚣半條、鉤籐(7.5克)、朱砂(3克)、僵蠶(3克)、蠍尾(3克)、麝香(0.3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服0.3克,每日3次,竹瀝汁調下。   【功效】熄風鎮痙。   【主治】主治小兒口撮口如囊,吮乳不得,舌強唇青,手足抽搐,舌淡紅,脈弦者。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

  • 五虎追風散

      【方劑名】五虎追風散,出自現代·《中醫雜志》(1955年第十號刊載山西史傳恩家傳方)。   【組成】蟬蛻一兩(30克)、天南星二錢(6克)、明天麻二錢(6克)、帶尾全蟲7個(10克)、炒僵蠶七條(15克)。   【用法】水煎服。用黃酒二兩為引。服前先將朱砂面五分沖下,每服後五心出汗即有效;但出汗與否,應於第二日再服,每日一付,服完三付後,

  • 黃連阿膠湯

      【方劑名】黃連阿膠湯,出自東漢·《傷寒論》。   【組成】黃連四兩(12克)、黃芩二兩(6克)、芍藥二兩(6克)、雞子黃兩枚、阿膠三兩(9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先煎前三味,去渣取汁,阿膠烊化,待稍冷,再入雞子黃攪勻,分2次服。   【功

  • 酸棗仁湯

      【方劑名】酸棗仁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酸棗仁二升(12克)、甘草一兩(3克)、知母二兩(6克)、茯苓二兩(6克)、川芎二兩(6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功效】清熱除煩,養血安神。   【主治】主治肝血不足,虛熱擾神,症見心悸失眠,虛煩不安,頭目眩暈,咽干口煤

  • 養心湯

      【方劑名】養心湯,出自明·《古今醫統大全》。   【組成】當歸身、生地黃、熟地黃、茯神各一錢(各3克),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半(各4.5克),五味子十五粒(4克),柏子仁、酸棗仁各八分(各3克),炙甘草四分(1 .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   【功效】養血滋陰,寧心安神。   【主治】主治血虛之神失所養,失

  • 珍珠母丸

      【方劑名】珍珠母丸,出自宋·《普濟本事方》。   【組成】珍珠母(研如粉)三分(22.5克),當歸、熟地黃各一兩半(各45克),去蘆人參、酸棗(研)、柏子仁(研)各一兩(各30克),犀角(鎊為細末)、茯神、沉香、龍齒各半兩(各15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四五十丸,金銀、薄荷湯下,日午、夜臥服。現

  • 安神定志丸

      【方劑名】安神定志丸,出自清·《醫學心悟》。   【組成】茯苓、茯神、人參、遠志各一兩(各30克),石菖蒲、龍齒各五錢(各15克)。   【用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二錢(6克),開水送下。   【功效】安神定志,益氣鎮驚。   【主治】主治心膽氣虛,心神不寧,症見精神煩亂,失眠,夢中驚跳、怵惕,心悸膽怯,舌質淡,脈細弱。

  • 孔聖枕中丹

      【方劑名】孔聖枕中丹,出自唐·《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龜板、龍骨、遠志、菖蒲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酒服一方寸匕(3克),日三,常服令人大聰。亦可蜜丸,每服二錢(6克),黃酒送服。   【功效】補腎寧心,益智安神。   【主治】主治心腎不足之驚悸失眠,心神不安,舌質光紅少苔,脈沉細。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失眠、

  • 甘草小麥大棗湯

      【方劑名】甘草小麥大棗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甘草三兩(9克)、小麥一升(15克)、大棗十枚(10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功效】養心安神,柔肝緩急。   【主治】主治心陰受損,肝氣失和之髒躁,症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淡紅苔少,

  • 百合地黃湯

      【方劑名】百合地黃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百合7枚、生地黃汁200毫升。   【用法】以水浸洗百合一宿,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入地黃汁,煎取300毫升,分溫再服。   【功效】滋陰清熱。   【主治】主治百合病陰虛內熱證,症見神志恍惚,夜游症,沉默寡言,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時而欲食,時而惡食,口

  • 生鐵落飲

      【方劑名】生鐵落飲,出自清·《醫學心悟》。   【組成】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貝母各三錢(各9克),膽南星、橘紅、遠志肉、石菖蒲、連翹、茯苓、茯神各一錢(各3克),元參、鉤籐、丹參各錢五分(各4.5克),辰砂三分(0.9克),生鐵落(30克)。   【用法】用生鐵落煎熬三炷香(3小時),取此水煎藥,服後安神入睡,不可驚駭叫醒,犯

  • 交泰丸

      【方劑名】交泰丸,出自明·《韓氏醫通》。   【組成】川黃連五錢(1.5克)、肉掛心五分(1.5克)。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空心淡鹽湯送下。現代用法: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1丸,每日2次。   【功效】交通心腎。   【主治】主治心腎不交,心悸怔忡,失眠,口舌生瘡,脈細數。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失眠、心律失常、神經

  • 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

      【方劑名】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出自漢·《傷寒論》。   【組成】桂枝一兩(15克)、炙甘草二兩(30克)、龍骨二兩(30克)、牡蛎二兩(30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功效】潛陽鎮驚,補心安神。   【主治】主治因火逆、燒針煩躁者,症見心悸,失眠,遺精,陽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遲。

  • 黃芪建中湯

      【方劑名】黃芪建中湯,出自漢·《金匮要略》。   【組成】黃芪一兩半(45克)、桂枝三兩(90克)、芍藥六兩(180克)、甘草二兩(60克)、生姜三兩(90克)、大棗十二枚、饴糖一升。   【用法】水煎服,各藥用量需根據目前常規劑量酌減。   【功效】溫中補氣。   【主治】主治虛勞不足,腹中拘急,自汗或盜汗,短氣,肢體困倦,脈虛大。  

  • 赤石脂禹余糧湯

      【方劑名】赤石脂禹余糧湯,出自漢·《傷寒論》。   【組成】碎赤石脂一斤(30克)、碎禹余糧一斤(30克)。   【用法】湯劑,久煎,每日2次。   【功效】收斂固脫,澀腸止瀉。   【主治】主治久瀉、久痢,腸滑不能收攝者,舌質淡苔白,脈遲弱者。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腹瀉、功能性子宮出血、滑精自汗等病症。   1.頑固性腹瀉:

  • 桃花湯

      【方劑名】桃花湯,出自漢·《傷寒論》。   【組成】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一斤(20克)、干姜一兩(12克)、粳米一升(15克)。   【用法】湯劑,水煎服,每日2劑。   【功效】溫中澀腸止痢。   【主治】主治虛寒久痢,下痢不止,便膿血,色暗不鮮,日久不愈,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遲弱或微細。   【臨床醫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

  • 真人養髒湯

      【方劑名】真人養髒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又名“純陽真人養髒湯”。   【組成】人參、當歸(去蘆)、白術(焙)各六錢(各6克),肉豆蔻(面裹,煨)半兩(8克),白芍一兩六錢(12克),诃子(去核)一兩二錢(9克),肉桂(去粗皮)、炙甘草各八錢(各6克),木香(不見火)一兩四錢(3克),罂粟殼(去蒂萼,

  • 脾腎雙補丸

      【方劑名】脾腎雙補丸,出自明·《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組成】人參(500克)、蓮肉(500克)、菟絲子(750克)、五味子(750克)、山茱萸肉(500克)、真懷山藥(500克)、車前子(360克)、肉豆蔻(300克)、橘紅(180克)、仁(180克)、巴戟天(360克)、補骨脂(500克)。   【用法】上藥共制細末,煉蜜為丸。每

  • 诃子皮散

      【方劑名】诃子皮散,出自金·《蘭室秘藏》。   【組成】御米殼(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各1.5克),炮干姜六分(1.8克),诃子(煨,去核)七分(2.1克)。   【用法】上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空心熱服。   【功效】溫中祛寒,澀腸固脫。   【主治】主治腸胃虛寒洩瀉,米谷不化,腸鳴腹痛,脫肛不收日久,服藥未驗;

Total 4445 篇文章  FirstPage PreviousPage NextPage LastPage CurrentPage:145/149  30篇文章/Page  GoTo Page:
神農中藥網 www.yesa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